這種不顧大家隻顧小家的精神,在我泱泱大國之中,簡直……
作為政府工作人員,而且是救援隊成員,原則必須就近救助應該受助的人。就在直升機之下,受害的人就不計其數,但劇本設計的硬漢還是毅然決然地奔赴自己老婆的所在地,然後曆儘千辛萬苦將其搭救上來。
這還不算完,兩個人又去搭救遙遠之地的深陷困境之中的女兒,依然不管不問其他更容易救助的受災群眾?
就算直升機墜毀,又利用順來的汽車,奪路狂奔。甚至不打招呼直接開走停在機場的小型飛機……
這種好不利人專門利己的行為,連丁誠都嘖嘖稱奇,但是在美國人心裡居然一切順理成章?
編劇把主角塑造成一個完全正派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儘管從某些道義來講,他的行為不值得鼓勵,但實際沒有一點貶斥成分。
恰恰相反處處充滿讚賞與褒揚,完全是以刻畫英雄的手法去塑造角色。這讓丁誠有些不太理解,直到見到導演布拉德才終於明白。
“我們在災難麵前,首先是自救,然後才是救人,如果可能,首先救自己的家人,其次才是其他人。”
“因為一個幸福圓滿的家庭的要勝過兩個破碎家庭的痛苦!”
丁誠恍然大悟,這就是文化衝突。華夏媒體善於描寫英雄不顧自己的安慰,不首先救自己的家庭,而是先去救其他的人,將這種行為當成深明大義的表現。
說白了就是傳統集體主義的習性使然,在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集團中,某個人犧牲自己,保全家族的利益,就像抱團穿越火災蟻群一樣,儘管個體犧牲了,但集體還是能夠保留下來,而且存留下來的集體也會給與犧牲者以補償,讓其享受到相應的哀榮。
在傳統社會之中,個體的犧牲,讓集團獲得獲得最大收益,這種做法對維係集體的生產與繁衍,以及社會的穩定,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但發展到現代社會,以血緣關係的集體作用越來越小,家族對於個體家庭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再緊密,這種情況下,再過分強調集體的作用,意義已不大。
個體的犧牲,相關親屬得到從集體之中得到補償也越來越少,個體犧牲的價值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而個體自身的價值對於小家庭來說,則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美國家庭因為現代化時間較早,早早改變他們的社會評價體係。
更強調個體的作用,個人主義之上成為顯學。實際上也應當如此,在災難麵前,任何個人都是渺小的,而災後的重建,需要動用的資源更多,災後受創的心理恢複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
一個相對圓滿的家庭,在精神創傷層麵上的恢複,要遠遠好過於兩個破碎的家庭。如果一個人有能力救自己的家庭,卻沒有去救,而且選擇去救其他的人?
可以預見災後重建過程中,他將會麵家庭成員死亡的悲痛,還有自己能救卻沒有去救的自責,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而且他救助的人,也很難保證在災難中幸存所有家庭成員,那麼這個被救者也會懷有自己苟且活了下來而其他親人卻離去的事實,進而悲痛不已。
重視救助身處災難之中的人,而忽視災後的心理創傷,這種帶有二次傷害性質的痛苦,對幸運者的折磨往往會更大,恢複起來也更難。
丁誠終於明白劇本吸引自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