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救星在國內開了個好頭,可惜沒有繼續跟上。真正好的現實題材電影是需要製作者從骨子裡堅持現實主義的,可能有現實題材,但目前來看還缺乏現實主義。
不得不說導演的表現手法比較普通,會讓人容易覺得無聊,因為沒有做到情緒上的連貫性。如果說前麵一個半小時通過一係列細節讓人的情緒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最後半小時就有點牽強附會,甚至結尾也沒有拉一個**。
雖然刻意安排夫妻吵架、暈倒送醫的戲份,但故事進展到這樣的環節,觀眾已經無法被主線之外的情節吸引。
部分情節缺乏說服力,如一開始律師接下養殖場的案子,影片交代的動機是鄉情,並且使用《鄉村小路帶我回家》來渲染情緒,固然感人,但理智上缺乏說服力。
最後半部分角色們全部處於等待狀態,而等待的結果是杜邦公司反悔,作為一名資深律師,難道開始沒想到這一點?
影片中比洛特把責任都推給了政府和杜邦公司,這都是情緒上的宣泄,如果影片在前麵作出一些技術性的交代如杜邦公司的律師找出了法律漏洞留作後路,那杜邦公司的突然反悔就有說服力很多。
因為導演用八成畫麵充斥著冷峻陰鬱的藍色調,大量主觀鏡頭停留於報紙、書頁、照片、屏幕,去體現調查取證收集線索的複雜和艱難。
時間跨度很大,氣氛沉悶又有壓迫感,社會這灘黑水才是真的深不見底。片尾的一串串數字觸目驚心。
當然導演的實力還是有目共睹,人物關係的鏡頭構圖也堪稱典範,將人物的對峙關係、邊緣境遇做出教科書式的展現。在整體節奏感上亦是環環相扣,兩個小時的片長內雖然一次次在生理上能感受到時間在不斷進展,但是每當觀眾覺得案情會套路般地結束時,時間軸的無情碾壓以及案情一次次超脫我們預期、打破體製的進展又會刷新觀眾的觀看動力。
但同時專注於個體小人物是一把雙刃劍,也可能成為製約格局的最大因素。當視角被確定為單方麵後,故事的講述者便可以通過一些私人化的細節、情感塑造,最大程度地使觀眾移情,但同時也代表著失去更為廣闊的敘事空間以及更為客觀的呈現。
在整體風格上的克製與壓抑,某種程度上對客觀性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微妙補救。但是在人物的展現上,卻難以避免地出現了群像單薄、向主角靠攏的局麵。
關於探尋真相方麵的社會題材影片中,移情於觀眾、或多或少地編織一種令人沉溺的情感假象總歸是會削弱真實的力量。
雖然陣容有衝擊奧斯卡的潛力,
但結果丁誠反而不太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