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身為父親,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被……
這句話的含義太沉重!
劇情發展的走向越發出乎觀眾預料,經過調查疑點居然指向哥哥梁宏峰,兄弟徹底決裂,梁宏宇自己調查真相。
籠罩在梁宏峰身上的迷惑越來越厚,沒人知道他究竟在想什麼?
甚至懷疑他是不是好人?
對於丁誠來說,表演更加沉重,更加沉默寡言,很多內心獨白全靠表情傳達。一個細微動作都要深思熟慮,演起來很過癮。
弟弟那邊也開始獨立思考,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逐漸走出哥哥的陰影,四種角色隨時切換,已經達到一秒入戲,天衣無縫的境界。
這是一種奇妙感覺,仿佛身邊就站著另一個人格,無論對手戲還是同框戲,一個念頭就能切換自如,這種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
除了導演,平時跟攝像溝通最多,很多時候劉英劍喜歡用特殊構圖,才會把觀眾帶到故事內容的氛圍中。
比如昨天一場跟周勳在樓道裡談交易的戲,類似這種暗線交易就會偏向於用構圖和光影來講故事。
讓自己反複樓道裡走來走去,試圖尋找最佳角度,然後把機器放在天棚裡往下俯瞰,兩個人全景就像在溝裡的感覺。
光直接打在百頁窗上,銳度和打在臉的質感對比更大,整體渲染某種沉重壓抑氣氛,更讓觀眾感受到真實感。
現場雙機位拍攝,鏡頭通常是up的定焦頭,變焦用一支18-80mm和一支45-250mm。打戲上換成安琴的小變焦,18-42mm和30-80mmm。
燈光師也不閒著,一般使用傳統電影燈和m係列燈具,特殊場景led燈棒和麵板用的也比較多。
甚至根據拍攝環境自製一些像燈籠、盆燈、燈箱,腦洞開的很大。
現在丁誠也是拍過兩部電影的人,對比兩者區彆,電視劇沒有前期分鏡,因為鏡頭量太大,分鏡要畫幾個月。
而且並不是所有場景都可以提前看到,很多時候在晚上收工之後,美術再出去臨時找景。
到一個陌生場景後,突然有靈感就直接用,這樣的臨時分鏡,拍劇和拍電影區彆很大。
拍到後來,團隊越來越默契。每次遇見拍弟弟帶哥哥的關係鏡頭時,為把畫麵做得更真,徐英華直接要求:但凡能帶到後麵人45度角就不回避。
這個會花一定的時間周期,因為即使拍到哥哥的後背,隻要帶到一點臉,帶關係的這個人,也要單獨再拍一遍,然後後期合成到一起。
還有在表現兄弟兩個人在一起的關係鏡頭中,在哥哥強勢的情況下,會把哥哥的背影放到畫麵裡,他在畫麵裡的比例會更大,然後用稍微仰一些的角度反拍哥哥的近景。
兩個人心平氣和聊天時,用軌道緩緩的移動烘托後麵的情緒,當後麵情緒有變化的時候,就會固定機位忽然轉到手持拍攝,鏡頭上將產生小的呼吸感變化。
拍弟弟會更憤怒一點,機器抖動和呼吸感就會更強一點,而哥哥就穩一點。這段時間下來,掌機的哥們自己都說:功力與日俱增,手持扛起來跟在三腳架上一樣。
因為每天也要熟讀劇本,閒著沒事跟著自己一起演戲了解情緒,拍起來這種微妙感覺說不清楚,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