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丁誠聰明之處。
從來不會限製戲路,無論正派還是反派都敢演,尤其是反派,很多人甚至認為更加出彩。
當然老乾部更喜歡邏輯性強的劇本,人物內心越複雜越有挑戰性,無論是狙擊電話亭,還是現在的暴雪將至,都是小成本,全靠劇情和演技以小博大。
……
網友大忽悠:暴雪將至絕對不是一部單純的懸疑片,特彆是丁誠的演技,一如既往的炸裂。
有兩個設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是勞模戲,他的臉皮竟然在不停顫抖,有效傳達出一種過度興奮的窒息感。
另一個是全片不停拉皮衣,這個小細節真的太像90年代時我爸30多歲的樣子。
……
網友白白:這部影片是一部少有的國產結構電影,看似在講凶殺嫌疑,其實講的是時代夢想。
從始至終的大雨代表那個年代,暗示主人翁走不出那陰霾中的小縣城,也看不到廠子外麵的真實世界。
這樣一部時代挽歌,導演並沒有用文人的上帝視角去緬懷過往,也沒有虛情假意的底層關懷,實屬難能可貴。
……
網友拉龍在天:丁誠,一個真正的演員,隻有在舞台上鏡頭前,才能展現自己的魅力。
雖然外型不帥氣,但是隻要聚光燈照在他身上,整個人馬上便光芒四射,強大氣場碾壓全場。
尤其是那場追蹤戲,罪犯、餘國偉師徒,三人在巨大鋼架結構的煉鋼車間內攀爬、穿梭、追逐著。
嘩嘩的雨點聲,密集的腳步走,廠內小火車的鳴笛聲,以及車間生產的轟隆聲。在空曠的背景之下,三個人的生命顯得那麼渺小。
此情此景也是對餘國偉的人生側寫,他在乎的隻有他在乎,他珍惜的隻有他掛在心上。
在時代麵前,他隻是一個弱者。無論是單身,還是後來變成下崗工人,都是他無力改變的。隻有頑強地,近乎於偏執地追蹤凶案線索,才覺得自己活得像個人!
……
網友電影迷:可能很多人把這部電影歸類於犯罪類型,執著於對真凶的追究,其實我更願把它歸類為寫實電影,因為它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灰暗時光,精準把握九十年代國人的生存焦慮。
如《鋼的琴》黑色幽默……《二十四城記》的迷霧哀愁……而《暴雪將至》陰鬱悲傷、潮濕的氣氛布滿每個角落。
有人說導演刻意模仿殺人回憶?
如果說《殺人回憶》道出80年代韓國個體與製度間的困頓掙紮,那麼《暴雪將至》則折射出90年代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民眾群體焦慮症,擊中所有父輩的集體痛點。
如果說《村戲》是對70年代集體主義和個人訴求的沉重反思,那麼《暴雪將至》中展現的90年代集體生存的困境,更像是一座圍城。
體製的牢籠扼殺著每一個身處底層的國人,體製內外,皆無處可逃。
……
網友嘰嘰歪歪:丁誠不愧是雙料影帝,幾場戲足以證明實力,比如上台領獎,發表獲獎感言,那種小小的得意,小人物的虛榮。
十年後出獄去申請新的身份證,那種美夢破滅的膽怯,十年牢獄生涯的壓迫,全寫在臉上……
僅這幾處微表情足見表演功力之深厚,不停的點煙,抽煙沉默著,思考著,不得不說他真有種非常獨特的氣質,賦予一個電影人物鮮活的生命。
……
網友天天等你:餘國偉出獄後的最後二十分鐘撐起整部影片,最深刻的鏡頭是餘在等公車時拿出身份證,卻看不清他的姓名。
第一反應是難道我的眼鏡度數又加深?後才反應過來餘國偉不過是個被時代拋棄的多餘的人,姓名自然不重要。
二是工廠爆破的那個場景,像一場暴雪,冷寂無情。鏡頭掃過下崗的工人,鏡頭裡的群像麵無表情,再無歸宿。
感謝導演還記得這樣一群人,並無大惡,有著一點小聰明,也有一顆向上的心,工作勤懇,愛護家人。下崗待業,丟了工作,也丟了曾經的自己。
……
首日票房三千五百萬,
豆瓣7.8分!
所有人長出口氣,回本穩了,就看能賺多少?
第二天四千萬,
第三天五千四百萬,
第四天三千八百萬,
第五天四千一百萬……
直到國慶檔幾部大片上映,暴雪將至票房超過三億,伴隨著排片越來越少,最後鎖定三億五千萬!
足足八倍的投資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