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開工(1 / 2)

曾不事農桑 拾廿九 3451 字 2個月前

《曾不事農桑》全本免費閱讀

天微微亮,村子裡的雞鳴聲,狗吠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一開始覺得吵鬨的聲音,現在也聽習慣了,村子裡的早晨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

仲芒也比往日收拾的更利索了,並且還提前讓南大娘幫忙按照罩衣的樣式做些幾件衣服和帽子。前期就是南大娘和山大娘以及仲芒三人做事,因為前期不熟悉,還需要把大規模製作的流程走一遍,另外在他們的醬油沒做出來之前,絕對不能把配方流出去,黃豆醬算是醬油的一個幌子。

山大娘和南大娘也早早的來了作坊,來了就穿上了和仲芒一樣的罩衣和帽子。三人上午就等著收陶缸和簸箕鬥笠。

簸箕和鬥笠最先送過來,青爺爺和請奶奶還有他們的小孫子三人,先運來了一部分,仲芒幾人又跟著回去運了一趟,才算拿完,這陣仗一路上村子裡的人都在打招呼,時不時就會有人問上兩句。

陶罐也到了,按照事先規劃的位置指揮著把陶缸都擺放好,每個陶缸配一個鬥笠。簸箕都就放在外邊的竹架子上。

一起給青爺爺和送陶罐的人結算了錢,還一並付了後續小簍的錢。

山大娘先涮洗了兩個陶缸,然後她們一起把豆子倒在陶缸裡,再去河裡擔水倒在陶缸裡,把豆子泡上後一邊翻攪,一邊打撈浮上來的雜質和乾癟的豆子。泡好了豆子上午大家就逐一把陶缸和鬥笠都洗刷了一邊。等到下午豆子泡的逐漸圓潤了,就開始開火煮豆子,把豆子煮熟後撈出放在簸箕上晾曬,等表麵的水分曬乾後,就趕快撒上麵粉用手把豆子和麵粉完全融合,確保每一粒豆子都被麵粉包裹了,就放進灶台旁邊的屋子裡,等待它的自然發酵,這樣不停的重複,把兩大缸豆子都拌上麵粉,足足用了20個圓簸箕。

發酵的時間大概需要3-5天。她們又閒不住,乾脆就又泡的更多的豆子,仲芒看著這乾勁,就覺得發酵的屋子是不是建的小了。如果順利的話,這四十個陶缸很快就能裝滿,每天做兩缸的醬,那麼陶缸就可以循環利用了。

南大娘看著這麼多豆子和白麵不要錢一樣的使出去,心疼的不得了。“這可必須得成呀,我看著這麼好的豆子和白麵,我都心疼,從來沒用過這麼多的白麵,手上沾的都夠我們家吃一頓了。”

“指定能成,咱們要是做成了,到時候賣出去,還怕買不回來豆子和米嗎?”山大娘倒是想的開了。

仲芒心裡想著,不知道幾天後看到鹽也這麼用的時候,會不會更心疼。不過在這個時代,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敢下定決心這麼乾的人是不多的。仲芒還是要給她們定定心。

“放心吧,肯定能行的,到時候肯定搶著來買。”

“要真是搶著來買咱家的東西,那不得高興的三天三夜合不攏嘴。”山大娘現在就笑的合不攏嘴了。

南大娘也跟著笑了起來。

乾了一天活兒,沒一個喊累的,反倒是因為對未來的憧憬就開心的哈哈大笑了。中午是山大娘家的喜兒做了飯送過來的,連同大米和小麥的,雖然山大伯和大娘都很疼愛喜兒,但是該做的家務活兒倒是少不了的,畢竟家裡的活兒多人少。

喜兒和仲芒印象中的古代女子還是有點不同的,仲芒以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是常態的,實際上在村子裡的房子,哪有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