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都是駐紮在地方,或是承擔著勞役,怎麼可能遷移?”趙禎這時卻還是有些不敢相信的道,他畢竟剛剛執政,對有些方麵的了解還隻是浮於表麵,比如軍中的情況就了解不多,否則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陛下可知道大宋的禁軍有多少,廂軍又有多少?”李璋這時忽然盯著趙禎的眼睛問道。
“這個……”趙禎聽到李璋的詢問也一下子傻了眼,猶豫了半晌這才開口道,“大概應該有個幾十萬吧?”
“到目前為止,禁軍有七十二萬人,光是太後執政時,就將禁軍擴大了將近一倍,而廂軍的數量要少一些,但也有將近五十萬,其中光是廂軍的番號就有兩百多個,而且無論是禁軍還是廂軍,隻要入了軍籍,日後就隻能世代為兵,換句話說,咱們大宋的軍隊幾乎不可能減少,隻會越來越多!”李璋說到最後時,臉上也露出痛心的神色。
三冗是趙宋一朝最大的弊端,這也是後世公認的,其中冗兵和冗官是直接原因,這兩個原因綜合在一起,又導致了冗費的問題,所以若是能解決冗兵與冗官的問題,冗費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竟然有這麼多!”趙禎聽到李璋的話也不由得驚叫出聲道,他以前隻知道大宋的軍隊數量龐大,可是卻沒想到禁軍與廂軍加在一起竟然達到了驚人的一百二十萬左右,這麼龐大的軍隊簡直就是個無底洞,再多的軍餉恐怕也填不滿。
“數量多並不可怕,如果這百萬大軍真的能有百萬大軍的戰鬥力,其實也不算什麼壞事,可是咱們大宋養了這麼多兵,卻在軍事上處於劣勢,不但遼國經常借著武力敲詐,甚至連小小的黨項、吐蕃等部族也時不時起兵犯邊,在我看來,咱們大宋就像是一頭肥美的羔羊,誰都可以跑過來咬上一口,而咱們卻連反抗的力氣都沒有!”李璋這時再次痛心疾首的道。
聽到李璋的話,趙禎這時也陷入沉默當中,雖然李璋的話對他這個皇帝來說有些刺耳,但卻也是實情,彆的不說,澶淵之盟雖然名為盟約,但大宋卻要每年向遼國送上歲幣以求平安,雖然歲幣對大宋的負擔很小,甚至邊境的和平也能為大宋帶來更多的利益,但這種國格上的屈辱卻是騙不了人的。
看到趙禎沉默不語,李璋這時再次開口道:“與其每年耗費巨大的養這麼龐大的軍隊,還不如減少士卒的數量,從而將更多的財物集中起來,用來培養真正的精兵,正所謂‘損冗兵百可養壯士十,平時養壯士十,臨事可得精兵百’這個道理陛下應該明白!”
李璋說到最後時,也十分鄭重的向趙禎行了一禮,大宋到了趙禎登基時,各種弊病其實已經十分嚴重了,三冗也幾乎是在趙禎當政時期達到了頂峰,這也是後來範仲淹發動“慶曆新政”的原因。
雖然慶曆親政失敗了,但也緩和了一些矛盾,直到後來神宗時,各種矛盾再次達到頂峰,也就引出了更加徹底的“王安石變法”,可惜最後還是失敗了,這也使得大宋失去了最後一個改革的機會,為日後北宋的滅亡也埋下了伏筆。
聽完李璋的這些話,趙禎也終於從沉思中醒悟過來,隻見他這時麵色複雜的看了看李璋,隨後這才開口道:“沒想到軍中的弊病已經嚴重到如此地步,朝廷每年花費那麼多錢財養兵,卻根本沒有達到朝廷的期望,看來朕實在是太大意了,竟然對這麼大的問題也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