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
太極殿。
今日文武百官算是看明白了。
太子今日,根本就不是刻意來參加大朝會的。
而是有諸多事情要太子爺來解決,人家這才前來的。
棉花推廣種植。
邀請大儒文人赴宴除夕。
開辦學院。
這樁樁件件,都是需要太子爺拍板。
最後被抄沒的金家家產也是樣的。
其實這筆錢。
三省六部的官吏早就惦記上了。
雖然今年朝廷抄沒了不少家產,夏商盈利不少,但用錢的地方也多。
土地改革,《青苗法》運作,三大營組建等等,哪裡都需要錢。
但三省六部等待啟動的項目也不少。
像是由國子監祭酒蘇穎達主持編撰的《夏典》,全書預計三萬卷,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八卦,醫術占卜,兵農工商,曲藝戲劇等等。
這是一部大夏集大成的百科全書,旨在造福子孫後代,順便流芳萬世。
彆小看這一部百科全書,在這個時代是非常彌足珍貴,且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
還有工部尚書閆開成起草的,為解決慶州水患而準備修建的北江堰。
還有三大營的軍費投入等等。
所以,金家抄沒家產這筆錢,在葉洵還沒有動身去廬州的時候,就已經被惦記上了。
雖然修建英陵這事可以理解。
但在三省六部這些官吏眼中,還是活著人的事大,英陵完全可以放一放。
不過,也有同意的,陳寶坤,獨孤玉這些老將,那是拍著巴掌讚同。
但葉洵知道,此時放不得。
就這些軍事,政治,農業,文化,行政投入,葉洵就算是再給他們兩千萬他們也不夠。
所以修建英陵一事,一拖就沒有期限了。
隨即。
葉洵看著葉瀾天,眼眸堅定,“抄沒的金家家產,需要投入到英陵修建上,這事沒的商量。”
葉洵言語輕柔,但卻不容置疑。
葉瀾天眉頭微蹙,斜倚在龍椅之上,手指輕輕敲擊著禦案,沒有言語。
他也清楚葉洵的一番好意,而且肯定理解與支持。
這英陵一修,先不提他們父子兩人名垂千古之事。
大夏各軍士兵對大夏與朝廷的歸屬感,將達到頂峰。
不過現如今,朝廷確實缺錢。
但這敗家兒子卻又執拗的很。
他認定的事,必須得乾,關鍵葉瀾天還願意慣著兒子,就很為難。
因為朝中那些老臣的眼睛,都泛起了綠光,而且在葉洵去廬州的路上。
這些老家夥早就將要錢的折子遞上來了。
關鍵葉瀾天還批準了一些。
難呀!
朝廷冗官,不乾實事的時候,葉瀾天著急。
這都乾實事,他拿不出錢來也著急。
葉瀾天在等,這種事還是找幾個老臣出頭吧,他可不觸太子的黴頭。
關鍵是葉瀾天是馬上皇帝,最能體恤三軍疾苦,這事他也非常想乾。
片刻。
殿內依舊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葉洵望著好像沒聽見的葉瀾天,麵露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