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的硬道理。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雖然烏德山至涼州一線的守軍,可以推進至河西走廊一線。
但需要的兵力仍然不少。
兵部尚書高永昌看著沙盤,沉吟道:“若是想守住河西走廊,最少還需要十五萬軍。”
葉瀾天點頭附和,“永昌說的沒錯,最少還需要十五萬軍。”緊接著,他轉頭看向葉洵,問道:“太子,對於此事,你有什麼看法?”
葉洵風輕雲淡道:“兒臣是這麼想的,將河西走廊收服後,建立河西都護府,總領河西地區軍政大權。”
“大都護一職,便由二弟擔任。”
“攻占河西走廊後,我們要派重兵把守的無非四處城關,阿爾連山下的莫門關,定戎城,石門城。以及連通西域的河蒼關。”
“這四處城關有二十萬兵力足矣,加之河西走廊各城鎮,各山道小路需要的輕兵,大約六萬,總兵力需要二十六萬。”
聽著葉洵的分析。
葉瀾天三人點頭連連,穆淩霜聽的亦是十分認真。
他們看的出來,太子爺對河西走廊是真的下足了功夫。
從布局,滲透,戰略再攻占後的整體布防,都有著成熟的想法。
“繼續說。”葉瀾天聽的十分欣喜。
兒子真是有出息,軍農商政就沒有不精通的,生這麼個兒子,還真是祖墳冒青煙。
葉洵麵帶嚴肅,繼續道:“涼州和烏德山以南,咱們能抽調十二萬軍。達蘭紮德草原遊牧部落,可招募兵源三萬。這就是十五萬軍。”
“回苜部落,越無崖勢力,加之攻打大梁和晉國勢力後,俘虜的部落,以及收服的各遊牧部落,應招出七萬軍不成問題。”
“大頭兒臣都給父皇解決了,剩下四萬軍父皇應該可以解決了吧?”
聽著葉洵的話。
葉瀾天眉梢微挑,微微點頭,“這四萬軍朕出倒是無妨,不過除了涼州這十二萬軍外,不是新兵就是雜牌,戰力太弱。”
“大梁若是大舉進攻,朕怕河西走廊還是守不住。”
陸九淵眉頭深鎖,附和道:“大梁休養生息這麼多年,實力並不弱,除了戍衛邊疆的邊軍外,可用之兵達四十萬。”
“他們若是全力突襲河西,咱們確實不一定能守得住。”
“而且咱們需要駐紮兵力到召國,所以需要計劃好兵力部署。”
雖然如今大夏發展勢頭正盛,但還不具備兩線開戰的能力。
葉洵則是淡然一笑。
“無妨。”
“我的想法是這樣,明年開春攻下離州後,將戰線推進至召國。”
“我大夏隻出神機營五千兵將,剩下二十萬軍讓大乾出,而且我明年會派工匠前往召國,加固金山關。”
“如此一來,咱們進可攻,退可守。”
“晉國決心要攻下嶺南,所以他一定會向大梁求援,大梁不可能有足夠的兵力攻打河西。”
“再者說,我們踞關以守,隻派半支神機營前往召國,三大營不就閒置出來了嗎?”
“兒臣打算將河西當做練兵場,先攻下河西走廊,然後再清除匪患,打通西域到大夏的商路,然後鎮守河西。”
“有三大營在,兒臣不怕大梁打出阿爾連山,就怕他龜縮著不出來。”
此話落地。
葉瀾天,陸九淵和高永昌三人皆是一驚,隨即無奈苦笑。
他們倒是將大乾給忘了。
晉國有大梁,可他們背後也有大乾啊。
彆說二十萬,就是讓大乾出兵三十萬他們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