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戰的話沒錯,古代的皇家是要養豬的,因為豬肉會作為官員的俸祿發放,要是皇帝不養豬,那麼多官員的豬肉從何而來?
另外古代養豬和現代是一樣的,也知道肥豬需要煽豬。養豬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至於煽豬育肥,漢代的典籍就有記載。
至於為什麼在民間不喜養豬。
一是,養豬比養牛、養羊麻煩。牛羊趕到草地、山坡讓它們自己吃就完事了。吃完了,換個地方。豬能趕著到處走嗎?不行,豬可沒那麼聽話。圈起來養就需要人照顧,費人力。
二是,豬不好運輸。殺了運肉,氣溫高一點,半路上就臭了。羊可以趕著走,賣活羊。就算到了現代也有當場點殺羊的。有人見過當場點殺豬的嗎?沒有,對吧。
三是,養豬的環境又臭又臟,都不喜歡。
“你讓他們過來,我有話問。”寒雲聽完很是高興。
一會兒,寒雲身邊站了幾個上河村的人。
“說說,你們怎麼養豬的?”寒雲問道。
“俺叫朱戒,俺們村俺說養豬第二,沒人敢說第一。”提起養豬,叫朱戒的人來勁了。
寒雲一看,他的確比其他人看上去胖,打趣問了一句“你在家裡排行第八?”
“咦!縣公怎知道的?”
寒雲腦袋一沉,好想說是一個叫吳承恩的家夥告訴他的。回頭看見一起的還有一個瘦猴瘦猴的,一個憨厚絡腮胡的,頓時想起開一個玩笑。
“讓我猜猜,瘦瘦這位叫孫空,憨厚絡腮胡這位叫沙淨。”
輪到兩人驚訝了,他們確定,縣公絕對沒有和他倆說過話。一看伍戰和熊捕頭都在縣公身邊,似乎明白了“嗬嗬,俺們還以為縣公能掐會算,定是熊捕頭和伍二郎告訴的。”
熊大和伍戰一臉懵逼,紛紛表示,還未給縣公提及大夥兒的姓名。
“這個隻是插曲,不是重點。朱戒,你給我說說你是怎麼養豬的。”寒雲更關心古人如何養豬。
“養豬啊,不能讓豬亂跑,俺們就在種不出糧食的地裡圍起來,搭上一個防雨、防風的草棚。一圍裡麵放一窩。”
“小豬生下來除了留種的,其他不管公母,月餘就要閹了,就像宮裡的……嗬嗬,縣公懂的。俺的技術最好,在我手下,八成能存活。”
寒雲好奇,這麼多豬吃什麼呢?,於是問道“糧食不夠,這麼多豬吃什麼呢?”
“其實,豬和牛羊一樣,也吃草。俺們叫豬草,上河村到處都是。村裡的孩童和女子最適合乾這事了。每天出門割上一背篼,回來後,切碎,放大鍋裡麵煮,然後喂給豬就行了。”
“不過俺村沒有前隋的皇宮養得好,差不多大半年就可以殺了,後麵再怎麼喂長得也慢了。加之俺們村人不多,輪著來,差不多就可以殺上幾頭,大夥兒節省著能吃好幾天。”
寒雲一聽明白了,你們怎麼能和皇宮比,恐怕村裡窮得潲水都沒有。
“豬糞呢?”
“那玩意兒奇怪,有時候埋地裡莊稼長勢好,有時候又要燒苗,莊稼全死了。俺們都不敢用了。一般就挖出來埋地裡了。”
寒雲總算明白古人如何養豬了“我說幾個法子,你們想一想是不是有道理。”
“生仔的母豬還有配種的公豬,我們姑且稱之為種豬。有沒有想過,把種豬分出來單獨養,那些健壯的,產仔多的,就留下。體弱產仔少的就淘汰宰殺吃了。口味差一點,也能吃。”
“留下的再選更好的,就這樣一代一代的選種,最後是不是都是產仔多的種豬了。記住了,一頭種豬,不管公母大約可以連續產仔五年,五年後就不能再留了。而公豬和母豬最好的搭配是一頭公豬搭配十頭母豬。”
現代養豬最佳比例是1:25,那是人工乾預的情況下,自然條件下要少很多。
其實人工乾預,按照大唐的科技來說也能完成,就是不知道這些人能不能接受。
“種豬說完,再說肥豬,就是養大了吃的豬。豬圈不能太大,儘量減少豬的活動。在豬圈下挖一個坑,上麵搭上木板,留縫,那個就是豬的茅廁,這樣豬糞就能從豬圈分離出來,也便於豬圈的打掃,衝洗。每旬都要衝洗豬圈。”
其實給豬適當的放養空間會提高豬的肉質感,但是那玩意兒消耗能量,會延長育肥時間,如今首先考慮縮短育肥時間,也就不考慮肉質問題了。
“豬養到一百四十斤左右(折合現代90公斤至100公斤,最佳出欄重量),就不要再養了,後期吃得多,長得少。可以宰殺了。”
“豬草是一個好辦法,其實還有很多作物的杆和葉子都能作為豬草,豬草一定要煮熟再喂,否則豬會中毒。”
“最後說說豬尿糞的問題。那玩意兒絕對是肥田的好東西,不過需要稍微處理一下,我稱之為熟肥,就是用一些作物的杆和豬糞一層一層的堆碼,等到溫度上升,合適後,才能使用,就不會燒苗。”
寒雲感覺說得差不多了,停了下來,感覺食堂安靜的可怕,一眾人用不可思議外加極度崇拜的眼神看著他,都在想,麵前這個充滿人格魅力的年輕人,當真是俺們雲陽縣的縣令嗎?
沒想到還沒完,寒雲又說道“最後我再教你們兩個法子,一種可以讓豬肉存放年餘,而且肉質口感獨特,就算蒸煮出來也是肥而不膩,鹹香可口。如此可將豬肉賣往大唐各地。”
“另一種法子更是美味,可將豬肉保存幾日,絕對的酒宴貴品。皇宮都沒有。”
寒雲想到的便是臘肉和鹵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