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輸恒看了一眼,原來的尺寸已經折算為唐製尺寸分,阿拉伯數字也換成了漢字。心裡估算了一下材料,點了點頭,用雄厚的聲音答道“沒問題,今日之內是肯定可以的。”
“公輸先生,今後可能還有更多的需要打造,你鐵匠鋪可否擴招人手。不久後,我這裡還有鍛鋼之法要一並交給你。”
“鍛鋼?”公輸恒渾身一抖,鍛鋼他也會,但是得到好鋼的成品率太低,不太劃算,用在農具上,普通的百姓根本買不起。
“恕小民不敬,我認為鍛鋼並不劃算,一來成品率太低,二來花費巨大,用在農具上一無是處。”
“首先我提供的鍛鋼之法成品率可達九成以上,其次鍛鋼之法隻是基礎,不僅僅用在農具上,造橋、修房、軍備,城防上也是好東西,最關鍵他是工業的基礎。”
“李先生,想象一下,用鋼鐵製造出來的大橋,鋼鐵製造出來的可以裝載幾千人的大船,用鋼鐵修出的十丈高的房子。”
“這……”李春有點遲鈍,感覺腦子不夠用了。
“當然這是後話,目前最關鍵是在春耕前推廣這種犁,解決今年的糧食問題。”
說到了糧食,賈茂來了興趣,提了一句“今年如果風調雨順的話,小民有信心把粟米的產量提高一成。”
說到這裡,寒雲問了一句“過去,莊子畝產粟米多少?”
“最高能到一石五,均算在一石二。”這個平均數已經高於大唐平均數兩成,看來賈茂並非浪得虛名之輩。
“一年一季,一作物?”寒雲又問道。
“一般是粟米和大豆、小豆一年一換,否則田裡的肥力不夠,一直種粟米的話,肥田也會變成瘦田。”
寒雲覺得應該拿出殺手鐧了,提了一句“我的意思是今年上半年播種玉米、下半年一半種土豆,一半種紅薯。然後再組織人從周邊的村落運輸糞便,製作農家肥。”
一年兩作物輪作,甚至一年兩季作物,賈茂是知道,可隻能在江南,崖州一帶,這裡不行,作物過不了冬。
賈茂趕緊反對“縣公,雲陽的冬天太冷,無法耕種作物,另外,縣公口中的玉米、土豆和紅薯是何物?小民從未聽過,就算交州、愛州(今越南北部)、崖州(今海南)都未有過。”
“伍戰你去把馬車上的箱子拿來。”寒雲從後世搞來了一些樣品。
不多久,桌子上放上了玉米、土豆和紅薯。賈茂看得稀奇,憑著土豆和紅薯上的泥土大致猜出,是生長在土裡,玉米實在不知是怎樣的作物。
寒雲蘸了一點水,在玉米前麵寫了一個十、土豆前麵寫了一個三十,在紅薯麵前寫了一個四十。
賈茂瞬間反應過來,畝產量,而且單位是石,若是單位是斤,今天就不用談此事了。
“啊,不可能。”賈茂蹭一下跳起來,“絕對不可能。”
“普通百姓耕作,估計能到其畝產的七、八成,但是由你負責,又用韋家的田地來耕作,我覺得這個數隻可能是低數。”
寒雲很肯定,韋家田地的熟土層起碼比彆人的田深了三成,這就是高產的基本條件,也是以後改種水稻的基本條件。
“作物的口感如何,如果作物隻是高產,口感不好,也沒啥用。”
韋弦終於能搭上話了,指著土豆說道“這個我吃過,能烤著吃、煮著吃、蒸著吃,炒著吃,味道非常好,口感細膩。其他兩個我也沒吃過。”
寒雲指著玉米說道“這東西和麥子差不多,曬乾後打成粉,做法和麵粉差不多,自帶甜味,能烙餅、做成玉米饅頭,還能做成玉米粥。”
隨後解釋了一下紅薯,其實在寒雲的心目中,紅薯是準備養豬用的,不過此時不敢說。
“所以,縣公的意思是莊子的田全部種這些糧食,一點粟米都不種?”賈茂感覺是不是風險太大了,萬一種植失敗了,豈不是整個莊子顆粒無收。
“不光是莊子,還有一萬五千畝的官田也要種。而且在五月底就要收獲第一批糧食。你們知道雲陽的百姓缺糧,所以今年全部種早熟玉米,莊子二月底播種,五月底、六月初收,其他田地按照春播的三月播種,七月收。”
賈茂扳著手指,口中念念有詞“二月底、五月底,天哪,也就九十多天。縣公你這不是糧食,是仙物。”
“所以,賈先生的責任很重,不光要把韋家的五千畝全部按照要求播種完畢,還要教會雲陽的百姓,不過告訴百姓,這種叫玉米的糧食畝產隻有二石,切記切記。公輸先生那邊要打造出足夠的犁。”
兩人明白為何縣公要找他們來,可是一邊的李春不乾了,縣公如此的大手筆怎麼沒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