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令人震驚的工作彙報(2 / 2)

大唐升官記 偉翰 4886 字 10個月前

唐代大臣上朝,會在官員的案幾上擺放書簡、硬筆和墨汁。大一點的官就用紙,小一點的官用竹片弄出的書簡。硬筆的原理和鵝毛筆類似,方便快速記錄一些事。

古代官員的記憶再好,也不敢保證幾個時辰的大事都能記全,尤其是皇帝交代的事,所以這種是常規操作。

本來還記得好好的眾臣一聽寒雲此話,都一愣,這招狠啊。

各地隱瞞奴籍人口無非就是想少給國庫交稅。

奴隸在大唐視為主人的財產,等同牲畜。但是大唐各戶家資分九等。家資越大,交稅越多。

所以很多人會隱瞞奴隸數量,而主政官員又不把奴隸計入戶籍管理,所以造成各地實際人口遠遠多於官方統計人口。

寒雲隻是簡單一個建議,便給國庫增加了一筆收入。聽得戶部尚書連連點頭,心裡已經在考慮向陛下進言,讓少保也來戶部兼一個職務。

關鍵是寒雲這話也不得罪現有的既得利益階層。

我也沒逼著讓你們上報實際奴隸人口,救災的時候國庫撥糧劃款,自然也不會考慮這些人,最後隻能是奴隸主和州縣官員自行解決。

要是解決不了,激起了奴隸的反叛,那就是謀反罪了。

李世民一聽兩眼一亮,心中大呼“好好好。”

他想了很多法子都沒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寒雲不過輕飄飄一句,就讓這些隱瞞人口的,左右為難了。

“寒少保此建議甚好,尚書省、戶部、吏部三日之內商議一個章程出來,朕要親自過目。”

李世民此話無疑告訴眾臣,他支持寒雲的建議。

寒雲繼續他的彙報“本次救災,從長安調出糧食二十萬石,劍南道各州調出糧食十萬石,江南各道調出糧食五萬石。共計三十五萬石,四千二百萬斤。”

“這批糧食進入災區後,不但能保證缺糧之家到明年春播的口糧,還能平衡災區糧價。截止到六月二十五日,災區粟米糧價已從受災之初的百文一鬥,穩定到十文一鬥。”

“各地受災州縣在賑災內閣的統一調度下,州縣各級官吏和國子監學生的組織下,動用青壯人力八萬,就近進行道路、水利灌溉、城防等工程修繕。”

”同時以婦人為主,動用人力三萬,建立了手工作坊五百二十處,產出竹藤編織品,粗布匹,由運糧的馬隊運往長安、洛陽各地銷售。”

“動用老人、孩童就近庭院種植抗旱蔬菜,新增菜地八十七萬畝。”

這些數字已經夠精準了,眾臣聽得心服口服,敢情不是受災,而是河北道和河南道的大開發,卻不料最後寒雲來了一句

“經臣初步核算,災區農夫之家,戶均收入明年可望達到二千文以上。”

寒雲的話剛落地,一群大臣高呼出來“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為何不可能?”寒雲反問一句。這種戶均年收入在寒雲心目中已經很低了,主要是雲陽供銷的模式在受災各地還未大麵積推廣。

有戶部官員高聲說道“雍州各縣算大唐富裕之地,農夫之家戶均尚達不到。受災之地反而超過雍州,下官不用計算也知道,豈不是荒謬?”

李世民也不說話,就看著寒雲如何應答。

寒雲一副扮豬吃老虎的樣子,搖了搖頭,遺憾說道“我糾正一下這位官員的話,雲陽的農夫之家,已經超過這個數了,對了,雲陽統計是人均年入。”

嘶,大唐一戶平均人口5.6人,按寒雲此話,雲陽農夫之家的戶均收入已經過萬文錢了。

這個數據李世民都還不知道,因為還未到年底,各地的數據都未上報。

一聽也是心中大驚,猛一下從龍椅上彈起來,大呼一聲“雲峰此言當真?”

寒雲一聽,一臉黑,誰特麼敢在大殿之上欺君妄言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