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夥,整天早出晚歸的,而且每天都拉回來一大堆東西,也不讓旁人看到。
究竟在搞什麼玩意?
而且,他的錢究竟從哪裡來的?坑蒙拐騙?不對啊!十裡八鄉都知道他了,誰還會再上當?
其他姑娘家的嫁妝?
也不對啊!吳招娣和蘇如意沒有嫁妝,而趙玲綺就是有嫁妝,也經不起他這麼造啊!
更重要的是,錢佳寧的負債劉淩是怎麼解決的?怎麼那個吳員外也不來找了?
傍晚時分,終於安耐不住心中疑惑的劉茂,終是找到了劉淩的家門口。
村中之人,除了報喪並沒有敲門的習慣,串門的時候,在門口便會呼喊主人的名字。
主人若是再家便會回應,若是家中沒人,串門的叫兩聲,一般都會離去。
和平常一樣,劉茂來到劉淩家門前之後,隨即呼喊道:“劉淩,你在家嗎?”
劉淩當然再家,而且已經等了劉茂很久了。
“在呢!”說話間,劉淩迎了出來將門打開。
劉茂並不似旁人那般在門外和劉淩交談,而是直接邁步走了進去。
“我說啊,今年你家多了這麼多人,這稅收……”
一邊說著,劉茂一邊借著夕陽的光芒看向院子。
隻見院子之內,正擺放著很多木質零件,而在屋子內似是有什麼東西正吱吱的轉著。
劉茂頓時止住了稅收的話題,說道:“這些都是什麼東西?”
劉淩聞言立刻露出了一幅欲蓋擬彰的表情說道:“沒,沒什麼東西。”
說著,劉淩又從懷中取出了二兩銀子遞給了劉茂,說道:“叔,這是我今年的稅銀,這些年承蒙你照顧了!”
大周的稅銀總共分為三種。
其一是人頭稅,即所有大周的子民都要交稅,其二是田畝稅,種了大周的地,自然也要交稅。
第三嘛,就是徭役,每年冬天由縣衙派發給各村各戶,去修建大堤、城牆、疏通河道等乾一些公家的活。
當然,不想去乾活也行,隻要交錢就行了,這樣就可以免除徭役。
而身上若是有了功名,也就是成為了秀才、舉人之類的,也可以免除一部分賦稅。
其中,田畝稅是一年百分之十,劉淩家有八畝地,種植小麥的話,一畝地大概有三百斤的收成。
這一季度的賦稅便是二百四十斤小麥,折合銀兩便是一兩多銀子。
而人頭稅的話,則按著一人一年兩百文錢來算,劉淩家如今有五個人便是整整的一兩銀子。
若是按著這種收法收下來的話,隻要不碰上災年,一家人是吃得飽的。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管上麵政策多好,到了下麵便全然變了味。
如淋尖踢斛,銀兩火耗等,隨便貪汙一些,便能將賦稅再翻上一些。
若是心狠一些,再巧立名目收納一些其他的賦稅,也不是不可以的。
反正這些老農民又不知國家的政策,縣太爺說什麼就是什麼。
至於進京告禦狀之類的,也隻存在於話本小說的故事裡,因為若是沒有知縣老爺給你批的條子,你隻要出了縣,便有可能被抓起來發配充軍。
當然,各地的地方官員們也知道一頓飽和頓頓飽的區彆,儘管他們會以各種方法加稅,但卻總是能把控好尺寸,讓這些百姓們吃不飽,卻也餓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