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老王要全力輔佐朱厚照(1 / 2)

王守仁回到客棧,麵色凝重。

諸氏見王守仁眉宇間憂慮不減,開口安撫:“朝廷得民心,這是好事,夫君為何苦惱?”

王守仁端起茶壺,倒了一杯冷茶,一飲而儘:“民間百姓常說,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蘇杭指的是蘇州、杭州,臨張指的是臨清、張秋。這臨清算得上運河重鎮之地,多少商人貨物在此集散。如今有人造勢,言說正德皇帝已是天命覺醒,所有人都盼著太平好日子。”

“可你想過沒有,若是朝廷施策讓百姓失望,民亂頻頻,國無寧日,這皇室的威嚴何存?到那時,萬民從對朝廷的失望會轉為絕望!如此宣傳看似高明,撫慰人心,實則是飲鴆止渴,稍有不慎,滿盤皆輸!除非——”

諸氏蹙眉:“除非什麼?”

王守仁苦澀地看向諸氏:“除非,朝廷之策,不再出一次大的過錯!”

隻是,這可能嗎?

越接近北京,越感覺前方迷霧重重。

縱領悟心學之道,可也望不穿風雲,看不到那雙無形的手。

翌日一早,王守仁、曾繁扶等人一起乘船北上。

運河之上,舳艫相接,檣桅高聳,白帆點點,百裡不絕。

除漕運糧船外,還有許多官船、商船和民船,南方生產的絲綢、茶葉、瓷器,北方生產的豆、麥、梨、棗等,都經大運河集散到各地。

船至靜海時,王守仁驚訝地發現,原本北向而上的漕運糧船紛紛轉向南下。岸邊更有官差衙役敲鑼打鼓地催促民船、商船靠岸,讓出水道,供糧船通行。

而在王守仁等人身後的一些漕運糧船也被勒令改道南下。

俞青山不解,發出疑問:“為何會這樣?”

曾繁扶看著不斷南下的漕船,輕道:“頗有一種漕運倒流,移都就食之感。”

百姓在家鄉吃不起飯了,換個地方吃,叫乞討。

如果朝廷在都城吃不起飯了,那皇帝帶著文武大臣、王公貴族就換個地方吃飯,這就是移都就食。最典型的就是唐朝,來回在長安大灶、洛陽小灶之間晃悠……

大明自永樂遷都北京之後九十年的光景裡,朝廷從來沒有“移都就食”過,歸根到底是因為京杭大運河承擔了南糧北運的使命,保障了京師糧食供應。

所有漕運船隻,但凡載糧,基本上就隻有一個目的地——通州。

可眼前漕船滿載糧食紛紛南下,這就令人詫異了。

“先生怎麼看?”

曾繁扶對一言不發的王守仁問道。

王守仁淡然一笑,站在船頭之上,輕聲道:“動心一問,自然知曉。”

曾繁扶、俞青山連連點頭,隻是人家搭理咱們嗎?

王守仁凝眸看去,氣沉丹田:“良臣兄,多年不見!”

官船之上,指揮漕船南下的王良臣聽聞聲音,轉頭看去,眯著眼辨了一番,旋即哈哈大笑起來:“伯安兄,五載不見,彆來無恙乎?”

王守仁拱了拱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雖去了蠻荒之地,可也總算有所成。王兄,漕船為何南下,你這是?”

王良臣讓船靠近一些,看著王守仁滿是感慨:“自你我挨了劉瑾的板子,逐出京師後,再沒過音訊。前段時日聽聞伯安兄去了廬陵就任知縣,不成想轉眼就在這裡遇到。你也是朝廷中人,不瞞你,山東有災情,陛下定下了海、河、路立體救災計劃,動員了京師與四府之力,為更快運糧至山東,陛下準許截留漕運船隻前往山東……”

王守仁皺眉。

山東有災情,但並未波及運河,王守仁對此並不甚了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