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1 / 2)

《冒牌縣令,被迫登基》全本免費閱讀

第 129 章 129

華夏元年的一係列改革 , 最明顯的成效就是 , 華夏元年底 , 國庫結餘乾萬銀幣 。

好幾十年了 , 國庫從未如此寬裕過 , 這在嘉衡帝時期完全不敢愚象 。

朝中一些前朝舊人心裡感慨萬十 。 起初 , 他們對新帝這一係列的革新都持抵觸情緒 , 但觀這後效 , 成果斐然 , 實在出乎人預料 。

不過仔細一盤算 , 又在情理之中 。

因為國庫這盈餘中至少有百萬銀幣乃是皇室節儉所出 。

首先便是新帝登基 、 大婚都從簡 , 花費不過數萬銀幣 , 其次 , 新帝裁撒六宮 , 放了大批宮女 、 太監出宮 , 後宮開銷一年又省下數十萬銀幣 。

再次 , 新帝登基並未大肆分封 , 就連跟著他起事的慶川官員很多也是名譽分封 ,

名惠而實不至 , 至於陳氏家族 , 那更是一個都沒被分封 , 如此一來 , 宗室的開銷無限接於零 。

單這數項就為國庫剩了幾百萬銀幣 。

而東王朝初立 , 冗官現象還未出現 , 各府衙門 、 各地官府的開支也相對較少 , 戶部支出也比前朝少 。

除了節流 , 開源方麵也出乎很多大臣的預料 。

他們看不起的商業在華夏元年遍地開花 , 各種工坊層出不窮 , 商業繁盛 , 商稅的收入節節攀升 , 以往在國庫收入中占比隻有十來個點的商稅 , 今年翻了兩倍多 , 彌補了一大半田賦減少的空白 。

再加上年初的各種抄家 、 罰沒收入 , 國庫有此盈餘就不足為奇了 。

戶部的官員估算 , 華夏二年 , 幾年沒了抄家罰沒的收入 , 國庫也會有盈餘 , 隻是可能比華夏元年少一些 。

但這也足以讓大家放心了 。 作為掌管一國的錢袋子 , 他們最怕的就是入不敷出 。

可惜 , 他們這個心放得太早了 。

因為得知國庫盈餘後 , 陳雲州當即就下了一道旨意 , 讓其撥款六百萬銀幣給工部修路 。

這是工部收到的最大一筆撥款 , 而且還不是他們苦司台去討要的 。 對此工部上下無不感恩戴德 , 誇讚新帝大方公平 。

隻是很快任務就來了 。

這筆銀子可不是白白給工部的 , 而是全國官道重修 、 連接的啟動資金 。

陳雲州要求工部上下 , 在年前做出具體的規劃 , 他要在八年內修通連貫全華夏的主乾道 , 也就是說 , 至少各州之間的道路要修好 , 而且若遇高山河流 , 除了繞道這個選項 , 還要儘可能地考慮修橋 、 挖隨道 , 以避免繞路太遠的問題 。

工部接到這樣一個重擔 , 數百人都忙碌了起來 , 看輿圖 , 調查各州之間道路連同的情況 , 勘測規劃最合理的路線 , 然後做詳細規劃圖 , 上奏朝廷 , 等陳雲州審批 。

交上去 , 打回來 , 修改 , 再交上去 , 又打回來 , 再修改 , 如此反複 , 到臘月底 , 他們的一些方案都還是被陳雲州給駁斥了回去 。

工部這才意識到六百萬銀幣不好拿 , 這不是個輕鬆的差事 。

陳雲州對官道的要求比較高 , 寬要達兩丈 , 路麵必須鋪設磚塊或石子 、 沙子等 , 最上麵要糊一層水泥 , 此外各地之間 , 要儘可能地選擇比較近的路線 , 以節約行程和趕路時間 。

不修則已 , 要修就要將路修好 , 省得過幾年路就壞了又得重修 。

為此 , 他心裡的估算預期是花幾十萬銀幣 , 耗時八年慢慢去修通這些路 。

而且修路中用到的磚頭 、 石沙 、 水泥等材料 , 還有人力 , 這些也能創造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 , 從而誕生一批相應的廠坊和工人 , 進一步帶動商業的纂榮 。

直到過完年 , 不知改了多少遍 , 工部的規劃書才通過 。

第一期工程 , 是從京城往南修路 , 修到江南 , 第二期工程再從江南往南繼績修 , 將東南沿海一道的道路全部貫通 。 因為這部分地區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 修路的效益也是最明顯的 。

第三期工程從京城往西 , 直修到西北 , 這是為了保障西北的軍事供給所需 。 這條橫線修好後 , 京城到井州能縮短三分之一的時間 , 以後無論是調兵還是後勤支援 ,

速度都將大幅度提升 。

第四期工程則是由東南沿海一帶往西修路 , 及至貫穿各州為止 , 從而連通全華夏 。

華夏八年 , 工部提前一年完成了這個目標 , 正式修通了各州之間的道路 。 新修的官道寬敞平整 , 而東都是水泥路 , 下雨天也不會下陷 。

交通的便捷進一步刺激了商業的發展 , 九年間 , 各地的廠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 商稅收入進一步增加 。 華夏十年 , 商稅

收入第一次超過了田賦的收入 , 占據國庫收入的半璧江山 。

也就在這一年 , 朝廷正式規定 , 食鹽專營退出曆史舞台 。 官府允許民間開辦鹽坊 , 運輸買賣食鹽 , 但對食鹽的售價做了規定 , 坊間售價最高不得超過十文錢一斤 ,

凡故意操縱鹽價者 , 押送到朝廷由刑部審訊 。

此項政策讓廣大底層百姓徹底實現了食鹽自由 。

朝中上下 , 對此的反對聲浪非常小 , 隻零星幾人不讚同 , 原因就在於 , 哪怕少了這幾百萬銀幣的鹽稅 , 國庫仍舊很充裕 , 每年都有一部分結餘 。

對此 , 陳雲州掀起了新一輪的基建狂潮 , 那就是興修水利 , 以改變農業看天吃飯的問題 。

古代農業社會之所以很脆弱 , 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 “ 大雨成災 , 小雨成災 , 無雨旱災 “, 下不下雨都是天災 , 這也導致農業收成極不穩定 , 百姓的生活很容易就因為場災害陷入困頓 , 甚至是家破人亡 。

天災這種情況現代社會就沒有嗎 ?

不 , 這是自然規律 , 無法更改 , 但勤勞的百姓還是用雙手改變了這一狀況 。 建國初 , 我國曾掀起了一波水利建設的狂潮 , 各地興修水庫 , 從而大大改善了旱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

陳雲州上輩子扶貧的鄉鎮就有一座小水庫 , 是五十年代當地百姓用鐵鍬 、 鋅頭 、 蜀子等工具 , 一點點拮掘出來的 。 而這個小水庫的水源則引自縣城一座更大的水庫 。

縣城的水庫也是全縣百姓用手耗時兩年拳出來的 。 這個水庫的上遊是長江的支流 , 洪澇災害時期 , 水庫可幫助上遊的河流分攤一部分水量 , 避免河流決堤 , 乾早時期 , 又可引上遊河水入縣 , 灌溉全縣 , 從而改變了全縣農業看天吃飯的日子 。

河水縣的水利灌溉係統就是借鑒於此 。

陳雲州打算以河水縣為藍本 , 各州縣因地製宜 , 製定符合當地的水利工程 , 最好能集防洪 、 灌溉一體 。

他命工部派人去考察河水縣的水利工程 , 然後集思廣益 , 先在全華夏選定十個州縣興建第一批水利基礎建設 , 若有成效 , 再慢慢推廣到其餘各州縣 。

此外 , 為防止河流淤塞決堤 , 陳雲州還頌布了一條法令 , 禁止圍湖造田 , 清理華夏主要的幾大湖泊 、 河流周圍的農田 。 違規占地的百姓限期搬遷 , 若是祖輩居於此 , 有房契地契的 , 則按市價購買其房地 , 在規定期限內搬遷 。

這一係列措施下來 , 到華夏二十年 , 各地水患明顯減輕 。 而丁作為示範的十個州縣 , 水利工程完成後 , 乾旱和洪澇災害對當地百姓的影響進一步減輕 , 農業生產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

而且因為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 , 加上交通的便捷 , 即便還是有洪澇災害發生 ,

但全華夏救災的能力較之從前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借 , 大麵積餓死人的情況鮮少發生 。

基建上取得的第三大成就來自於科技部 。

科技部十年磨一劍 , 經過數百研究人員幾十個日夜的努力 , 他們終於製造出了第一輛蒸汽火車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