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擺了擺手,說:“罷了,他既想孑然離去,我與他君臣一場,如他願就是。再說,你等還不是他的對手,回吧。”
範蠡走後的次日,文仲收到了兩封帛書,一個包裹。
一封帛書看字跡就知道是好友範蠡所留。
文仲打開範蠡所寫帛書,上麵就了了幾個字。
“蜚鳥儘,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子何不去?”
文仲見此苦笑,窮儘畢生心血紮根於此,還能去哪兒?
將此帛書擱置一旁,文仲打開包裹。本以為這是範蠡走時所留之物,沒想到打開一看,竟然是他們滅吳計策往來密件,以及越王在吳國為質時的一二受辱事件。
雖然就寥寥幾份密件,但是非當中之人不可知,文仲不解範蠡既然要走,為何留這些東西給自己?
包裹中也有一帛書,文仲打開一看才知這是西施所留。
帛書上言明:敬請大夫轉越王,包裹中密件實為我多年存留的十之一分。請大王為我等入吳姊妹正名並厚待之,若再有鄭旦之情形,剩下密件我即公布天下,讓天下之人都看清越王之麵目。
帛書下還有一行小字:十日為限,十日後,若我未看到傳而告之的正名告示,密件即刻代替告示,傳遍列國。西施敬上。
文仲大驚,忙喊道:“來呀!”
門外侍者火速趕來:“大人何事?”
“這個包裹也是範大人留給我的嗎?”
“回大人,不是,這是今天一陌生人送來的,說是您同鄉帶給您的,言說您一看就明白。”
文仲心道好一個西施,能在大王和範蠡眼皮子底下逃脫,果然不虧是越國最好的細作。
“你去吧。”
“是。”
文仲收好東西,火速趕到王宮麵見越王。
果不其然越王震怒,立刻派人捉拿西施和範蠡。
他已認定範蠡與西施串通,搞了一出障眼法來蒙騙自己,儘管文仲再三解釋範蠡不會如此,越王也是千萬個不信。
然而,幾日下來,彆說西施和範蠡兩人了,越國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兩人一根頭發絲。
無奈,十日之期就要到了,越王不敢賭,隻得按照西施所說,在各州縣廣而告之。言明眾人是愛國義士,當年為國甘願出使吳國,為越國爭取了休養生息的時間。
如今天下大定,眾位論功行賞給予了相應的封賞。
雖然加上了美化的修飾,沒有把眾人當成細作來說,但是好歹算是正名了。
可以不用背負吳國叛徒、越國細作罵名活著,西施也已知足了,雖然告示中說鄭旦與自己不幸病故,但卻嘉賞了兩人親友。
此時,距離苧蘿村很遠的一個小漁村裡,一位女子正在教村裡小孩們識字。
所用樣版即是前日掛到縣村各處的正名竹簡。
孩子們還不會用刻刀,女子便用竹枝在沙地上手把手教他們。
孩子們圍在她的身邊,認真的看著地上的文字,整個小村子都沒有識文斷字的人,能有這麼一個免費的教書先生,大人們都樂意把孩子給她照看。
打漁歸來的人,遠遠的看過去,真真是一幅溫馨的畫麵。
“施夷光,我們回來了,讓孩子們回家吧。”
隨著歸來漁民的一聲呼喊,女子抬頭,笑著點了點頭。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