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任何人總是態度溫和謙遜,有氣自己憋著。過一會兒氣自己消了。
他對知潼一向好,結果有一直嫉妒?
她以為自己徹底無悲無喜了,聽到這話還是起了一點好心情:“第一次聽你說。”
謝南川笑聲散在亭內:“說了難道你會換了知潼?她不隻是你的伴讀女官,也照顧你的吃穿用行。現在會說是因為現在不同了。現在我與殿下更親近。”
薑晏喬試想謝南川要是對自己說“我不喜歡知潼,你換一位女官”。她必然不會換。
她點了頭:“你說得對,我不會換。”
說起舊事。她稍緩緩,提醒自己不能忘記那些過去,說起知潼的事:“做我的女官需要年紀相近、家世清白、知書達理。說細一些,年紀不可相差三歲,為五品官員以上嫡女,識千字,能賦詩。”
謝南川的父親沒做官。他依舊能當伴讀,靠的是他祖父謝太師庇蔭。謝南川有此等好運,知潼也有。她有個五品以上的父親。
“那天母後將她選的人帶來,站了一排。知潼站在最後一位。她識字最多,文采最好,站在最後。你知道為何?”薑晏喬問謝南川。
謝南川不知道。他一直知道知潼有才能:“你以前一直說,你要最好的。我以為她自然而然成了你的伴讀。”如今聽來,知潼是皇後看中的人中最不希望女兒選的。
謝南川問:“為什麼?”
薑晏喬沒有立刻回答謝南川。
知潼在身側微微欠身,替公主回答:“回駙馬。其他孩子入選是因有父母舉薦,而我是自薦。”
——
廳堂內。
八歲女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比同齡的男童高一些。麵前的孩子長得快了點,以至於人過瘦。
好在臉上有肉,臉頰上有一顆淺淡的痣,不顯臉長。神情淡淡的小大人模樣反而讓人看著比旁人出眾些。
可坐著的女官見了人還是擰眉。
她和帶人來的好友開口:“宋府少了她的布料?怎麼衣服短了一截也不換。”
“衣服?衣服隻要說孩子長得快。”好友冷冷拉過孩子的手,撩起袖子讓人看手臂。
手臂上青紫交錯,全是纖細鞭痕。抹了紅油後,青紫顯得愈加駭人。
偏偏女童神色還是沒變化,眼皮都沒抬一抬。好似這種事是常態。
女官倒吸一口氣,隨即發怒:“他們瘋了不成?平白將宋知潼打成這樣!真當柒柒走後沒人顧著孩子?”
好友冷笑:“理由都找著呢。親娘沒了,後娘日夜照看,請先生教導習字讀書。孩子不懂孝順,甩臉也不肯叫娘。一個不孝壓下來,誰能說得出二話。”
她將袖子放下,輕拍了拍孩子肩:“永樂公主年紀到了,要找伴讀。她進宮遠比在家好。宋大人肯定不會給她舉薦。你好不容易出宮,我才找了借口將她帶出來找你。”
女官遲疑,但還是和聲問宋知潼:“我知你自小聰慧。你想不想進宮?宮裡雖規矩多,也比你在家裡好。永樂公主自小受寵,性子有些嬌氣,但並不驕縱。”
宋知潼與女官對視,平靜開口:“這和我想不想沒關係。隻和永樂公主喜不喜歡我有關係。”
女官莞爾:“你是明事理。你要是想進宮。那我對你隻有一個要求。下月秋日賞菊宴,皇後娘娘會來一趟。你得拿下作詩第一,賞賜便要一個名額,伴讀候選的名額。再之後能不能被公主看上,就看你自己了。”
宋知潼聞言,明白這是為她造勢,也是她唯一正大光明逃離宋家的機會。
她恭恭敬敬朝著兩人行跪叩大禮:“知潼謝過兩位。恩情此生不忘。”
——
亭子內,知潼並不避諱過去的事。
她說了天下人都知道的:“我本姓宋。宋大人先有妾,再有妻。妻生下女兒後鬱鬱寡歡,早逝。妾生了個兒子,被有情誼的宋大人升成了妻。我是嫡女,比起留在宋家更適合入宮。父親不喜我入宮,我便在秋日賞菊宴上奪了頭籌,請了入宮為女官的賞。”
謝南川憐惜:“原來這樣。我小時候聽他們說過你那場秋日宴,還以為宋家是為了讓你被選中而造勢。沒想到彆有隱情。”
是造勢,不過不是宋家所為。
薑晏喬倚靠在亭柱上,用手撐起臉:“就這樣,知潼得到了母後準,站在最後。我一眼相中了她。”
知潼提醒:“當日殿下選我,是先問了問題。”
“對。”薑晏喬回想那天。一排和她年紀相仿的孩子站在那兒,一個個殷切又緊張。
她們看她,卻免不了將眼神偷偷轉向她母後。
唯有知潼不同,知潼隻看她。
“我問,我有一枚喜歡的珍珠落金水河裡了。你們誰能給我拿回來?”時隔十年,薑晏喬重複了問題,“人人都說自己能。”
“有人說讓侍衛去打撈。有人說親自去幫我去撈。還有人直接取了頭上簪子,說上麵那顆珍珠送給我。”
謝南川聽著。
薑晏喬:“知潼打扮實在沒前麵這些人精致,也拿不出珍珠。我讓她說。她說宮中除夕宴,年年有彩頭。她替我贏。那年除夕,她替我贏了一棵東海珊瑚樹。她不會興師動眾,不會惹父皇母後不喜,還能給我帶來我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我要的最好。”
知潼恭敬:“殿下於我有大恩。我隻是出出風頭。”
謝南川失笑:“你們這樣要好,我又要酸了。我明明憐她,還要醋她。”
知潼清楚地說著:“駙馬還是酸我更合適。這世道需要憐的人太多。又豈止我一個。”
薑晏喬想到自己死了又死,連水中月都看不順眼:“是啊。這世道需要憐的人太多。”
她曾以為自己不是其中之一,沒想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