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數學新進展》的郵件發送出去後,季知行想到投給《華夏科學》的那份論文。
什麼時候才能收到編輯的回複呢?既然那七篇分論文都受到了各個期刊的肯定,那麼他推導NS方程的思路絕對是沒有錯的。
不過,那份論文是集大成者,內容又多跳躍性又大,《華夏科學》的編輯多花點時間也是應該的。
《華夏科學》編輯部。
主編江秉德與外審專家池岸鬆正對著桌上的論文躊躇未決。
“你覺得……”沉默了許久的江秉德緩緩開口,“這是一個好機會嗎?”
池岸鬆摩挲著論文標題:“對《華夏科學》來說,是!對這個年輕人來說,不是!”
《華夏科學》確實是國內科學方麵的頂尖期刊,陳景潤、華羅庚等著名數學家都曾在這個期刊上發表過論文。
但是,客觀來說,確實是比不上國外的那些頂刊。
隨著國力的提升,華夏一直致力於在各個領域提升自己的話語權,也收獲了很多成果。
但在學術界,華夏科研人員仍然還隻能在彆人的框架裡撲騰。
哪怕近年來,華夏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但因為各種客觀因素,大家都還是選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翻譯作英文,奉送給《》等國際權威期刊。
很多國家就這麼以期刊為武器,輕輕鬆鬆地獲取了各個國家堪稱機密的科研成果。
所以,建立具有影響力的期刊體係對於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非常重要。
但是,受限於語言,受限於各種客觀因素,這在國內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而眼前就有這麼一個堪稱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可以說,一旦這篇論文的內涵得到學術界的認可,那麼全世界的所有數學家、物理學家在研究涉及NS方程的課題並撰寫論文時,都必須跨越語言障礙來引用這篇論文。
深層與深遠的影響,還有待時間來驗證。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華夏科學》的影響因子絕對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華夏學術代表性期刊借此機會能夠一躍而上,真正站上世界舞台。
但是,但是……
這篇曆史性的研究成果不論向哪家國際期刊投稿,毫無疑問,都能得到最高等級的重視。相對而言,《華夏科學》對這個年輕的數學天才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到底應該以人為本,還是著眼於整個期刊體係?
江秉德與池岸鬆深懷對年輕學者的愛惜,久久不能下定決心。
“打個電話吧?打個電話問問。”池岸鬆說道,“我們聽聽季知行自己的想法。”
江秉德沉沉地點頭,然後按照投稿人資料上填寫的號碼撥出電話。
季知行看著手機顯示的陌生號碼,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接起了。
許東陽正在一旁寫策劃書,聽到季知行的聲音突然變得鄭重無比,他好奇地轉頭看去。
“是的,我明白。”季知行沒想到《華夏科學》的主編會為一個素未謀麵的年輕人考慮到這個地步,一時深受感動。
“當然,我願意!”他當然願意為提升華夏的學術話語權略儘綿薄之力。
有感於江主編的愛護,季知行將自己撰寫論文到被拒稿,再到拆分內容廣發論文的過程一一道來。
電話那頭的江秉德終於放下最後的顧慮,世間安得兩全法?這就是了!
“好的,謝謝您!”季知行掛了電話,鬆了口氣又笑了起來。
“過稿了?”許東陽問道,他知道相對於其他七家國外期刊來說,季知行最看重的其實是投給《華夏科學》的那篇。
“對!”季知行重重地點頭。
到此為止,投稿的八篇論文都已經過稿了,他便去實驗樓向閻教授報告這個好消息。
季知行和閻教授在實驗室外說話的時候,實驗室裡的研究生們一邊做實驗一邊竊竊私語。
“零重力座椅的實驗已經成功了吧?季……是不是要回來了?”
在閻教授的實驗室,除了趙毅、孫珥以外,其他人對季知行一直存在稱呼尷尬。
若按先來後到,他們就該叫季知行一聲師兄,可季知行其實還不算閻教授的正式學生。
若等他以後正式拜入閻教授門下,按年級與年紀,他們就該叫季知行一聲師弟。可彆的不說,光是衝著幾個月前那一篇《》論文,他們就張不開這口。
若直接叫“知行”吧,可大家畢竟連話都沒說過,這麼叫好像有點太親近。若連名帶姓地叫,又有點太生硬,他們之間又不是全然沒有任何關係的陌生人。
總而言之,閻教授實驗室的人在提到季知行時,總會在稱呼上卡殼。
趙毅和孫珥手上的實驗不能停,等他們做好了,季知行剛好也離開了。
比起其他人,他們與閻教授相處的時間更長,更敢說話。見一向嚴肅的閻教授此刻都麵露喜色,不由得心生好奇。
“老師,是有什麼好消息嗎?”趙毅問道。
“知行要回來實驗室了嗎?”孫珥問道。
閻安瑾說起這事忍不住又笑了一下:“不,是他的論文過稿了。”
“論文?”趙毅想起前段時間的事,“太好了,早聽說他之前閉關了一個月寫論文,總算過稿了。”
他隱約聽說之前被退稿過一次,幸好,那一個月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
孫珥問道:“上了哪家期刊呢?”
看閻教授的臉色也知道肯定是世界級頂刊,就是不知道具體是哪一家。當初他們四個一起上了《》和《Nature》,閻教授也未見得有這麼高興。
其他人要麼好奇地看過來,要麼豎起耳朵細聽。
“《華夏科學》!”閻安瑾鄭重地說道。
“啊……真厲害。”孫珥言不由衷地誇讚了一句。
雖然《華夏科學》確實是國內一區頂刊,但因為語言限製,並沒有被SCI收錄。所以季知行在上麵發表的文章並不能稱之為SCI論文。
本來,對於一個大三的本科生來說,能在國內頂刊發稿也算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事了。但季知行第一篇論文就發在國際頂刊《》上,相形之下,這次發表的期刊就顯得有點令人失望。
閻安瑾將所有學生的神色變化儘收眼底,越發感受到建設國內學術期刊的重要性。
他接著說道:“另外,還有《》《Nature》《sics》《orts》《》《》《iety》。”閻安瑾一口氣把七家期刊的官名名稱說完。
聽到《》時,大家都瞪大了眼;聽到《Nature》,大家都張大了嘴;接著聽到好幾家頂刊名字,大家就回過神來了——難得閻教授還有開玩笑的時候啊,誰家論文跟大白菜似的。
閻安瑾一看大家的臉色就知道都誤會了,他解釋道:“不是開玩笑,季知行確實是一口氣發了八篇論文。”
——
所有人都愕然失色,八篇!
就是在三區四區的水刊,一口氣發八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更何況,如果閻教授真的沒有開玩笑的話,那季知行這八篇論文全都發表在國內外一區期刊上!而且還是科學綜合類、物理類、數學類領域內的頂刊!
恐怖如斯!!
“老師!”有學生忍不住開口再一次確認,“季師兄真的在您剛才說的那幾家期刊都發了文章嗎?”
什麼稱呼尷尬,不存在的!若是季知行真的能一口氣在那七家頂刊都發文章,哪怕他比他們小八百歲,那也是妥妥的師兄!
“老師!那幾家期刊就是大家認知中的那些頂刊嗎?”
會不會是同名的新期刊?
“老師!能問一下季師兄的論文選題嗎?”
論文能不能過稿跟選題有很大的關係,打聽一下什麼選題那麼好過稿,他們也可以蹭蹭熱度啊。
……
閻安瑾等大家把想問的都問出口了,這才統一回答:“確實就是大家認知中的那幾家期刊,選題都是NS方程。”
得到了閻教授的確認,大家紛紛又驚詫了一番。礙於閻教授的威嚴,不敢“靠”不敢“艸”,“天啊”之類的感歎詞完全無法暢抒心中的驚駭,大家憋得難受得慌。
本來躍躍欲試想要蹭熱度的學生們紛紛偃旗息鼓,NS方程啊,他們勉強才剛入門,還是繼續做實驗比較實在。
趙毅和孫珥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震驚。他倆在很久以前就知道季知行有意叩問NS方程,沒想到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季知行就修煉到能以NS方程為選題一口氣發八篇論文了!
就是……不知道他對NS方程研究到什麼地步了。孫珥忍不住把心裡的疑惑問出來。
“NS方程解的存在性與光滑性,並求出了通解。”閻安瑾輕飄飄地留下一句話,然後就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