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斬獲兩個世界級大獎,季知行再攀學術新高峰!》
《驚!今年的圖靈獎與沃爾夫獎得主竟然是同一人!》
《橫跨三大領域,盤點季知行的三座豐碑》
媒體是敏銳的,圖靈獎和沃爾夫物理獎宣布年度獲獎人物的當天,就有無數的新聞稿噴湧而出。菲爾茨獎、圖靈獎、沃爾夫獎——這三座數學界、計算機界、物理界的頂級大獎共同將季知行的聲望推向新的高峰。
季知行這個名字以及他求學、科研的種種事跡成為網上線下熱議的話題,許多中小學更是整理打印出來分發給學生作為作文素材。
季知行的奮鬥經曆、學術榮耀——當然,還有巨額的科研收入和俊逸的外表——使他成為一代年輕人的偶像。
此前,很多小學生被問到“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時,出現頻率最高的答案是“網紅”。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示長大以後想當科學家!
不諳世事的孩子們還不知道科研之苦,但季知行的事跡紮紮實實地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科研的種子,隨時都有可能破土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對於季知行來說,能多引導幾個孩子走上科研之路比獲獎更讓他高興,因為一個總結了過去,一個預示著未來。
當然,獎金也挺讓他高興的。他的第二個實驗室——地下100深的外部有聚乙烯、鉛、銅等六重“盔甲”的高純鍺探測器已經動工了,工程造價預計約12.9億,設備投資約4.6億。所以,能多一點科研經費也是好的。
收之東隅,失之桑榆。季知行收獲了榮譽與金錢,可實驗卻陷入了瓶頸。
在早晨的集體研討會上,季知行皺著眉總結了當前的最大問題:
“無法解釋原子低能核反應中的核嬗變和滯後效應,其反應徑跡與物理規律與之前所做的實驗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果引入撓場理論加以解釋,那麼異常放能與核反應就是矛盾的……”
易言和林逾靜麵麵相覷,他們兩組輸出的成果是用來輔助季知行實驗的,“低能核反應”與“撓場的存在”正是他們這一階段的成果。
如今出現了實驗與理論的矛盾,要麼就是實驗有誤,要麼就是理論有誤,哪個都不是好事,後者更嚴重一些。實驗有誤還可以重來,經典理論有誤將直接導致邏輯鏈後發生更大的錯誤。地基一旦歪了,上麵的建築就搖搖欲墜了。
“要不……”易言猶豫著開口,“我們組將第一階段的實驗再重複一遍?”
林逾靜沉思片刻,說道:“我們組可以再研究一下粒子自旋和宏觀物體的旋轉角動量,看能不能觀測到新的撓場特性。”
季知行抬眼一掃,所有人都有些消沉。實驗有誤是正常的,可怕的是實驗的依據、作為根本的原理出現了未知的錯誤,那意味著他們的實驗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意義。
“這樣吧,今天剩餘的時間就放假,大家先放空腦子休息休息,明天就是周末了,下周再繼續也不遲。”季知行說道。
帶著對理論的懷疑重新開展實驗,容易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如放個假舒緩一下疲憊的精神。
季知行無疑是個好老板,這點體現在能力、物質與對下屬的體恤等方方麵麵。所以,雖然放假,但大家並沒有迫不及待地拎包走人,而是先回到實驗室,把數據整理清楚,把材料歸置好。
易言翻了翻上午剛剛出爐的數據,這些低能核反應的激發函數、角分布和出射粒子的能譜也不知道還有沒有用。想了想,還是決定先拿去交給季知行。
敲開所長辦公室的門,易言就看到季知行正劈裡啪啦地敲鍵盤,速度之快顯然跟他們受阻的實驗無關。
“有什麼需要我做的嗎?”易言問道。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季知行體恤他們這些研究員,他自然也想為季知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哦,不用,謝謝你。”季知行抬頭笑了一下,“隻是寫一份論文。”
易言忍不住勸道:“這樣會不會太累了?”不是要休息嗎?寫論文多費腦子啊。
“不會,寫論文有助於整理腦中零散的思維碎片,使之形成更有效更簡潔的知識體係與邏輯結構,對我來說就是休息。”季知行見易言一臉的難以苟同,便舉了個例子,“就像電腦整理磁盤碎片一樣。”
坐在一旁的鄧迫哀怨地看了季知行一眼,對他來說,寫論文隻會將他的腦漿攪得七零八落,使之形成更混亂的表達邏輯直接死機。
易言不像鄧迫那麼害怕寫論文,但也絕對無法認同寫論文是一件能劃到“休息”範疇的事——這樣的人搞學術,絕對是真愛……
“是哪個領域的?需要我幫忙整理參考文獻嗎?”易言往季知行桌上一掃,怎麼連一份參考資料都沒有。
“用不上參考文獻。”季知行回答得理所當然。
“啊?”易言不解,誰寫論文還能不要參考文獻啊,除非是自己開創的領域。
“是關於光子芯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