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知行的回答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批評他恃才傲物,連諾貝爾獎都不放在眼裡;有人讚同他的選擇,認為不應過度神化諾貝爾獎而置本土獎項於不顧。
這種討論正是季知行所期望的。
很多華夏人都有諾獎情結,好像隻有獲得諾貝爾獎,華夏在科學、文化等領域取得的成就才能算世界第一流。
確實,不管是哪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忽視諾獎的價值和意義。然而一個國家的科學文化水平,一個民族的自信自強,絕不能交由一個西方話語體係下的獎項來評判與確立。尤其是當西方無時無刻不在宣揚他們的政治理念與意識形態,諾貝爾和平獎與文學獎已經偏離了諾貝爾獎的初衷,表現出一定的意識形態傾向。
所以,就如同建設本土學術期刊才能獲得世界學術話語權,如今隨著國家科技實力的強盛,也是時候改變這種對諾獎等外國獎項的追捧心理了。
季知行正是想用自己的選擇來突出本土權威獎項,希望自己的影響力能成為扭轉國人追捧外國獎項心理的催化劑。
越來越多人加入“評判標準”的討論,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華夏已經成為很多領域的領跑者,應該自己製定評判標準,而非一直作為追隨者在彆人的框架內撲騰。
當然,理智是理智,情懷是情懷,還是有很多人遺憾於季知行不能參加舉世矚目的諾獎頒獎儀式。還有一些執著的黑子嘲諷季知行如此藐視諾獎,諾獎可不會把獎牌、證書和獎金給他寄過來。
不過,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瑞典首相突然宣布訪問華夏,順便把屬於季知行的那份諾貝爾獎獎牌、證書和獎金給帶了過來,並於瑞典駐華大使館舉辦了一場頒獎儀式,代表瑞典國王向季知行頒獎。
這種過於主動的示好招致很多西方媒體的評議。
“彆人以獲得諾貝爾獎為榮,但顯然諾貝爾獎以季知行領獎為榮。”
“這是明智之舉,在光子芯片問世那一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最終歸屬已經遭到廣泛的質疑。如果今年季知行再一次錯失諾貝爾物理獎獎牌,那麼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諾貝爾獎的公正性與權威性都會成為笑話。”
“我們應該看到,瑞典首相顯然是借機帶著政治目的訪問華夏的,那就是爭取從華夏獲得真空能能源支持。”
另外有兩句話被華夏媒體轉載,流傳得最廣。
一句是來自學術界的毋庸置疑的盛讚:
“二十一世紀有許多閃耀的人類群星,季知行是最耀眼的那顆。”——《世界科學報》
還有一句來自鷹國媒體,不知是認命還是含酸:
“對華國設置科技壁壘有什麼用呢?季知行已經像開推土機一樣轟隆隆開出了另一條賽道。”
自從真空能橫空出世,鷹國就把臉皮一揭,不裝了。在可控核聚變尚不能投入應用的情況下,鷹國與鷗洲多國紛紛推遲退煤退油退氣和減排進程,在世界能源大會上宣布成立的GECO組織名存實亡。
西方這種丟人又跌份的行為使之喪失了很多國內外公信力。如今,環保的道德大棒已經徹底易手。祁外長多次在各種場合嚴厲批評一些國家氣候政策回擺,並督促這些國家儘快克服困難,回到低碳綠色的正確發展軌道上。
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後,真空能研究所隆重地宣布成立。當季知行推辭所長之職的消息傳出後,全國人民就都知道季知行季院士又又又“喜新厭舊”了。
一般人喜新厭舊都得挨一句“沒定性”“渣”!可季知行喜新厭舊是全國人民都喜聞樂見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將再一次開創奇跡。
季知行下一階段要研究什麼,劍指哪個領域,網上討論得熱火朝天。
“咱算算啊,NS方程——數學領域,光子芯片——計算機領域,真空能——物理領域,所以我覺得季院士應該又想換個領域研究了。”
“會不會是化學領域,材料也大有可為啊。”
“有沒有可能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理轉文呢?”
“沒準是教育領域呢,他的論文解析課我全都看過,講的是真的好!”
“大膽一點,看季院士薅羊毛的氣魄,說不定直接脫離地球,衝出宇宙!”
“有可能有可能!有了真空能,在太空就不用考慮能源儲備,月球基地已近在咫尺,宇宙飛船、星際航行也達成基本條件了。”
“哇哦,說不定我有生之年就能見證人類文明等級直接躍遷為行星級文明!”
大家討論得越來越沒邊際,全國人民都在等著對答案。
人日特邀季知行做了一次采訪,季知行答應了。
麵對記者的提問,季知行目光悠遠:“可以說,我過去的人生和現在的人生都因知識得到徹底的改變……”
記者雖疑惑於季知行為什麼要將人生分為兩個階段來說,但還是專注地繼續傾聽。
“知識改變命運!我有一位故人,他晚年致力於傳播知識的火種。所以,我想延續他的意誌,讓所有努力學習的人都能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用學到的知識去幫助更多的人。”
季知行收回追思的目光,粲然一笑:“下一階段,我的科研目標是——學習係統!”
作者有話說:
始於學習係統,終於學習係統,到此正文就結束啦啦啦!番外大概有四五章,明日起18:00更新,有的章節會很瑣碎,大家先看看目錄的內容提要,感興趣再訂閱哈——
②關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描述參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