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大唐萬世之基!
在經過幾日的角逐後,四個主修教材的名額,全部被人摘取,即「儒法兵墨」四個學術流派。
當禮部尚書李綱鄭重地將寫有這四個名額的奏章親自呈遞給天子李承道時,後者不禁笑了笑說道:
“儒家未能奪得第一,甚是遺憾啊。”
聽到李承道的話後,李綱不禁失笑。
儒家雖然實力強勁,但是想要壓服諸子百家奪得第一還是夠嗆。
能拿到四門主修名額之一,就已經很可以了。
跟李綱開了一個小玩笑,李承道再次將目光投注到名單中的那四個學派稱謂上。
說實話,他稍稍有些意外,因為相比較儒家、法家、兵家。
就墨家目前在大唐甚至在中原的影響力,其實還稱不上“顯學”的程度。
因此,墨家脫穎而出奪得四個主修名額這還真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他原以為會是「道家」的。
想了想,李承道有些不解地問道:“道家門徒.不曾來爭奪名額麼?”
李綱愣了愣,隨即解釋道:“道家的本派子弟,並不曾前來。
倒是有一小撮自稱「黃老派」的道門子弟,聞訊而來。
不過,他們的思想與雜家有些雷同,故而.”
“被刷下去了麼?”
李承道微微皺眉。
李綱無奈道:“那些道門弟子一心向道,向往無為而治”
李綱這麼一說,李承道差不多就懂了。
道門向來如此,大概的思想就是你們愛咋咋,彆打擾老子修仙飛升。
所以這種世俗的百家盛會,是打動不了道門中人的。
不過問題也不大,道門思想本來就不適合用來治國和教育。
同樣的,儒家、法家、墨家,任何一門也不能直接用來治國。
就傳統儒家來說,用來教化世人那是恰到好處。
但是用它來治國,那大唐或許可能就是一片酸文腐儒的天下了。
而傳統法家呢,與儒家恰恰相反,用它來治國很好,但不可用於教化。
因為傳統法家的過於拘泥於刑法,有時候不近人情。
打個比方說,有一戶貧窮人家的母親病重,其子竊人財物為母親看病,不幸被抓獲。
儒家會看在“仁情”的份上稍微減低對其子的懲罰。
但法家不會,該怎麼判就怎麼判最多奏請朝廷贍養其母。
而結果就是,其子被判徒刑,最終都沒能見到老母親臨終-麵。
對此,法家的觀點是,不可因為一個人先開先例,否則律法無法警示眾人。
雖然這話是沒錯,但總得來說,還是有點不近人情。
當然,如果對象是-名特權階級,比如大唐的李氏王貴,法家同樣會要求嚴懲。
而這個時候,儒家的“仁情”就會出來拖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