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民報的發行,宛若在平靜的湖中投下了顆深水炸彈。
整個紹興府都沸騰了。
報紙完全脫銷,僅僅紹興城就賣了快八千份。
不僅如此,還有許多外地商人看到了商機,他們紛紛前往報社要求購買大量的報紙,甚至連第一期他們也要。
在紹興,一份民報才兩文錢。
他們轉賣到其他地方,五文錢都能輕易脫手,這轉手就是兩倍半的利潤。
要知道在上海,一份報紙普遍要十文錢。
若是他們也賣十文錢,那就是五倍的利潤,這讓他們如何不興奮。
興奮地同時,他們也暗罵民報傻逼。
價格定得這麼便宜,完全是虧本吆喝,恐怕支撐不了多久,他們得儘可能地多薅羊毛才是,等以後倒閉了,亦或者漲價了,那這錢可就沒得賺了。
陶成章和魯迅同樣也興奮。
他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殷啟堅持要定低價。
估計也是希望這些商人能夠將民報賣到大江南北吧。
這可比他們自己建立渠道輕鬆多了。
反正對於他們來說,賺不賺錢無所謂,虧本也沒有關係,關鍵是要推廣民報,啟發民智,如此才能夠尋找更多誌同道合的人。
接下來五天,民報依舊以每天一期的速度發行。
銷量也是節節攀升。
整個紹興府維持在萬份上下,但外銷的,到了第五天就提升到了六萬份。
也幸好他們都有存稿,才能支持每天一期。
不過陶成章也登了征稿啟事。
相信撐過一個月,報社就能走入正規,不需要他們日以繼夜的寫文章。
五天的時間,西門要吹雪、陶耳山人、魯迅三人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名人,特彆是西門要吹雪,更是受到了青年們的追捧,被尊為新時代的先鋒。
五天後,民報出現在了杭州、寧波、蘇州、南京、上海等地。
同樣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上海《時務報》主筆梁啟超,看到幾期民報後大為震驚,同時更是欣喜,他似乎看到了一縷曙光出現在黑暗的黎明前。
“民報,當真為時代先鋒!”
當即,他便在《時務報》宣布,所有文章都必須使用白話文,支持民報發起的新文化運動,與此同時他電報天津,讓天津再傳給在北京的康有為的人。
當天,康有為等人就接到了梁啟超的電報,同樣也是驚喜不已,他們感覺完全可以把新文化運動納入變法的範圍之內。
於是在他們的指示下,各地變法學會紛紛支持新文化運動,報紙采用白話文。
就這樣,新文化運動就以烈火燎原之勢席卷中國。
新文化運動來得太快,也來得太猛,在無數人錯愕的時候已經遍及了全國。
但各地的經學大家,怎麼可能允許白話文推行?
他們在家大罵,可無人聽得到。
即便是在公開場合中宣布抵製,也抵不過報紙的宣傳,於是就有許多經學大家們紛紛聯合了起來,在各地也成立了報社。
他們也要掌握自己的發聲渠道,與新文化運動對壘。
一時間,全國各地報社大興。
………
外界紛紛擾擾,殷啟都沒有理會。
他就讓殷海去買了許多的醫書回來,比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廣為流轉的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