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吳江派與臨川派(1 / 2)

第103章 吳江派與臨川派

介紹完江日彩,徐興公又拉著王文龍到另外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麵前,介紹道:“這位乃是陳第陳季立。”

王文龍驚喜的說道:“原來是一齋先生,在下建陽王文龍。我幼時在海外就聽聞過先生大名,隻說是一位大明的文武英雄!”

陳第中氣十足的大笑:“都是年輕時的事了。倒是讀建陽文章讓我大開眼界。”

陳第也不簡單,他出身福建連江,隻是秀才功名,但卻是名滿天下。

陳第自小有英雄氣,在萬曆初年他上疏給戚繼光獻平定倭寇之策,又經俞大猷舉薦北走薊遼應戚繼光幕府,先在戚繼光軍中教授兵法,後來乾脆以秀才身份當上遊擊將軍,領兵鎮守古北口。

陳第在薊遼軍中效力十多年,直到萬曆十一年才辭官歸鄉。

陳第辭去軍職後就回到老家連江建起藏書樓“世善堂”,一方麵用心研究古音,另一方麵大量收集書籍,他和徐學聚一樣都有誌於藏書。

彆看陳第青年時都在軍中,可是他卻以音韻學造詣聞名於世。

同時陳第還是大旅行家,攜書遊遍名山大川,寫下大量遊記,曆史上還是最早深入台灣考察風土並寫下記錄的文人。

要知道他去台灣的時候那裡連荷蘭人都還沒到,常住的隻有土人和在此建立根據地的倭寇,陳第自己都是沈有容去台灣打倭寇時跟著一同去的。

接著徐學聚又為王文龍介紹了幾位林浦林家的子侄,王文龍一一見過,林家三代五尚書,在有明一朝就有七科八進士的傳奇成績,要知道這可是在科舉難度僅次於三吳和江西的福建,能考出這樣的成績絕對是詩書傳家了。

現在林浦林家第四代族長林烴正在擔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參與宴席的都是林烴的子侄輩。

沈璟雖然考中進士,但是現在更著名的身份卻是曲壇盟主,所以今天到場的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官身,反而是在福州有名的文人為多。

宴席並不太過正式,送了帖子的客人基本到場宴會就開始。

沈璟現在在曲壇之中風頭正盛,主要原因是沈璟的戲曲理論正在和湯顯祖打對台,造出好大聲量。

湯顯祖寫的《牡丹亭》是文人戲的最佳代表,人稱“案頭之曲”,美到極致,但是很多地方不合音律,隻能放在案頭翻閱欣賞,其實不經修改根本不能唱。

一些文人對湯顯祖為代表“臨川派”的“案頭之曲”極為稱讚,認為這是將民間藝術送入高雅殿堂的重要一步,越是不能唱的曲子越能脫離俚俗。

就像文人畫一樣,枯山枯水思索半天才能解出其中韻味,反而能夠提供更高的欣賞價值,若像畫工做的畫一樣花花綠綠鄉野百姓也能看得懂,那樣就會失去格調。

而沈璟則極為反對湯顯祖這一流派。

沈璟的“吳江派”提倡“場上之曲”,覺得戲曲如果不能拿到舞台上演唱就大減其價值。

“為什麼戲曲要講究格律,因為咱們寫戲是作家寫了伶人來唱,可沒有神樂坊中的大家幫著參詳譜曲,那怎麼保證伶人能唱出來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