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新書讀者(2 / 2)

一處六進的大宅院坐落在濃蔭之中。

宅子十分安靜,若是有人從外而過,說不定會以為此地已然廢棄。卻不知這裡居住著一個真正大人物。

九月的天氣,暑熱非常,頂著大太陽家中的仆人急急忙忙跑進院子:“老爺,那王建陽的新書給買來了。”

聞言,一個六七十歲的老者從屋中走出來:“快拿來我看。”

老仆連忙將書本遞給他,老者隨便翻看了兩眼,看看上麵《國富論》的書名吩咐說道:“屋裡悶熱,給我到葡萄架下擺張桌椅,再上一盞清茶。”

仆人連忙去了,又有小廝上來給老者寬衣。

這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首輔申時行,今年已然六十五歲,居家告老九年。

申時行麵容清臒,但看起來氣色倒是不錯。

他明顯是個守禮性格,這麼大熱的天氣裡居然還穿著一身長服,雖然用了透氣的麵料,但是這衣服再輕,連腿帶袖的罩著依舊讓人一看就要發出汗來。

一直走到裡屋,肯定沒有外人,申時行才依照禮數脫下寬袍。

袍子裡頭穿了一件百竹絲衣,這種衣服是用竹子的小枝穿成的,主要用途就是在夏天時貼身穿著,竹子能將外罩的衣服和身體之間隔開一層透氣的間隔,貼身穿了之後,外頭再穿大衣服就能少些悶熱,效果和涼席差不多,但是製作非常繁瑣,就這麼一件衣服至少能賣一兩銀子。

此時還有更豪奢的珍珠衫也是同樣效果,不過價錢更高。

申時行身上這一件百竹衣通體碧黃,雖然是竹子所致,但看其工藝之精美程度,隻怕比珍珠衫還要金貴。

脫下百竹衣換了一件半袖,申時行打著蒲扇,模樣從原本的大儒一變為一個街頭常見的富家老頭。

後院的葡萄架下已經擺下清茶竹椅,申時行便坐到椅子上,拿起書種堂剛剛印出的《國富論》翻開。

在讀了《葡萄牙國史》之後申時行就關注起王文龍來。

作為前內閣首輔,申時行一眼就能看出《葡萄牙國史》之中的很多記載都寫在點上,足以顯現王文龍是個知輕重懂進退的人。

所以一聽說王文龍又有新作要麵市,他就讓自家仆人去找袁無涯定書。

申時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狀元,之後又在翰林院掌修國史數年,治學極其嚴謹,他如今雖已六十幾歲,但頭腦依舊比旁人靈活許多。

袁無涯看著頭痛的《國富論》對申時行來說並沒什麼難度。

他很快就沉浸於書籍中的世界。

王文龍先用福建德化的瓷器生產,討論了勞動分工和生產力的關係,又借用泉州的海絲生產指出市場範圍大小對勞動分工的影響。

《國富論》上半卷足有三冊,一天是看不完的,申時行隻讀了一冊書便已經到了中午。

放下書籍,申時行臉上萬分驚喜。

在這本書中他看到了許多新鮮觀點。

比如王文龍認為交換有互利性,通過分工與交換,交易雙方都能得到好處:

一個農民手上有糧食,但是需要布匹,一個織戶手上有布匹,但是需要糧食。

雙方互相交換,都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物資。

此時人往往以為交易雙方之中隻有賣家才會從交易中獲利,因為買家付錢,賣家賺錢。

但實際上王文龍利用上麵的例子指出:農民不精於織布,織戶也不善於種糧。

農民用於交換布匹的糧食也許隻需要幾天的耕種即可得到,但是他沒有適合的機器,想要自己生產用所付出的糧食所交換回來的布匹可能需要忙碌上小半個月。

王文龍指出若不如此,交換根本不會發生,因為農民如果自己織布合算肯定會選擇自己去織布而不會去買。

織戶換糧食也是一樣道理。

所以王文龍證明商業交換並非一個賣家坑買家的過程,而是互惠互利的。交換結果是雙方都能得到比自己付出的更多的東西。,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