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文字被皇家讚歎絕對是一等一的揚名辦法,伴隨著天下議論,王文龍的名字像長了翅膀一樣轉瞬間飛遍九州,想不被人注意都不可得了。
相比之下七萬兩是什麼概念?頗為富庶的鬆江府一年上繳的金花銀也就八萬兩。
好在這篇文稿是常州諸生發出來的,那地方天然就帶著政治正確,顧憲成、高攀龍的名字都在聚奏名單之下呢,攻擊王文龍的言論倒是沒有多少。
江南官員們覺得皇帝實在是損透了,你直接把稅收給減免了不好嗎?乾嘛把這個燙手山芋又轉嫁到海貿之上?偏偏說的還有點道理,這就更麻煩。
“徐學聚道:這是沈閣老來的信,詢問建陽該如何應對此時局勢?”
熱度當然會消散,但是影響肯定非常深遠。
史有明載的大開銷:修定陵花了八百萬,冊封皇子花費一千二百萬,過個生日平均花費二十多萬兩,更彆說有事沒事修修房子,養養小動物。
沈一貫此時當然應該上疏表明自己站在文官的立場,換成誰都會這麼做。
關鍵是這些錢他完全可以不撈,隻要把奢侈性的消費減少一點,實實在在就能大大減輕民間負擔。
大商人和小商人之間的矛盾在朝堂之上也就顯露出來。
孫朝已經算不錯的了,隻因為山西太窮,南方的富裕省份太監貪汙的數額遠不是孫朝可比的。
——一個富裕的州府,一年百姓的稅銀也就夠修個售樓部麵積的宮殿,還不包括內裝的費用。
後續的討論也基本上在這個框架裡打轉,吵來吵去沒有結果,倒是讓王文龍的名字被許多人知道。
徐學聚走進《旬報》編輯部的時候王文龍正端著飯碗邊扒飯邊看報紙。
就像萬曆皇帝對眾臣表示如果他們再吵鬨那麼立太子的事情就再晚一年一樣,他實在太熟悉這群文官們的心態,說的話模棱兩可,既沒有許諾什麼,卻又把文官們期待的政策放在天邊,像是蹦一蹦就觸手可及,以此吊著他們。
萬曆皇帝不出門,但是這樣的錢可是著實不少花。
徐學聚也不催促,與王文龍對桌而坐,王平保去給徐學聚叫飯。
這是次皇帝第一次對於稅收政策鬆口,官員們害怕萬曆皇帝又縮了回去,既不敢反對,但也不願支持。
而小商人也不是沒有後台的——一些地方官員甚至覺得這文告之中的辦法不錯。
對於此萬曆皇帝不聞不問,甚至包庇太監,隻為了更輕鬆的從民間撈錢。
正如當年徐渭替胡宗憲寫《進白鹿表》被嘉靖皇帝稱讚之後瞬間天下揚名一樣。
半晌之後,王文龍才抬頭道:“誰也沒想到這篇文章能夠傳開,估計過不了多久熱度就會消散。”
而且向全民發賣船引——得到船引的小商人說不定也會聚集在一起合股出海,定然加劇海貿競爭。
甚至隻要能夠把這錢多向遼東傾斜一點,薩爾滸之戰也不會打成那個鳥樣子。
這就是王文龍名氣陡然攀升帶來的結果了,他的文告在朝中引起議論紛紛,爭論實在太大,各個官員處理與他相關的意見時都需要再三斟酌。
“藩台大人請進,用過飯了嗎?”
而造出來的正殿實際麵積還沒有後世一個 N線城市的地產商售樓部大。
萬曆皇帝收上去的稅可不是什麼萬曆三大征花掉了——萬曆三大征花的大部分是國庫裡的錢糧,內庫可沒往這三件事情上掏多少錢,而且萬曆三大征今年就打完了,萬曆的礦稅可還要收二十年呢……
“大人稍坐。”上次沈一貫的信好歹是給徐學聚和王文龍寫的,而此時這封信經由徐學聚之手直接寫給王文龍。
這是很明顯分化江南士大夫階級的問題。
王文龍說道:“如今朝議紛紛,隻因為聖上用我的文告來搪塞百官,沈閣老若要撇清自己嫌疑,不如也上疏言廢礦監之事。”
……
不要說到天啟崇禎年間,就說此時往下萬曆皇帝還能活二十年,二十年間派太監收稅收的整個大明不要不要的。
沈一貫肯定生怕文章寫的不好觸怒皇帝,所以寧願不說。
王文龍攤開稿紙道:“我權且鋪就一些文字,大人看看能否呈給閣老。”
徐學聚口中嚼著米飯,就看王文龍落筆飛快,很快在稿子之上寫下“守成、遣使、權宜”三個論點,然後又在每一個論點下麵開始引申。,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