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王青天(1 / 2)

第285章 王青天

劉成改變稅收方法後,稅監雖然照樣盤剝百姓,但是程度卻大大減低,而且對於窮苦百姓也不太過分招惹,當然持續時間不會太久,給個一兩年多半又要死灰複盟,但起碼就短時間內普通百姓實在感覺生活變好了一些。

百姓們對此頗為高興,以為王文龍的《蘇州旬報》為百姓做了一件大實事。

《蘇州旬報》針對時事新聞所寫的一篇報道,居然能夠造成整個蘇州城的輿論聲浪,並且逼迫稅監太監都做出妥協,瞬間讓蘇州有頭腦之人知道此等公器的厲害。

此後王文龍也趁熱打鐵,直接操盤在《蘇州旬報》的第四版弄了個時事板塊,每期專門報道一些蘇州百姓關心的事物。

大多數事情不至於衝擊太監這麼刺激,但是像報道某街道淹水無人管,城中救濟院現狀這些內容還是引得民眾們紛紛叫好。

而且因為《蘇州旬報》的聲量極大,所報道出來的事情往往能得到及時處理,比直接去報官效果還要好。

以至於幾期後許多百姓都托人寫信到《蘇州旬報》去反映自己身邊的問題,往衙門裡寫狀子去告人叫寫公狀,而這些往《蘇州旬報》寫狀子的現象則被稱作“寫報狀”。

時人筆記中記載:“時事報紙一物,乃《蘇州旬報》之首創,王建陽為民秉筆聲冤,立下招牌。聲量廣傳,每出一文便街談巷議,人皆為廉明,蘇州民間有比之唐時狄公、宋時包公、本朝海公者,呼為‘王青天’……”

許多蘇州官員對王文龍是又恨又怕,但每期《蘇州旬報》出來,他們卻都優先搶購,生怕這一期的報道之中涉及到自己所轄的工作。每次看報都心驚膽戰。

王文龍的《蘇州旬報》上麵勾著東林黨和浙黨,越是有戰鬥力就越不讓人不得不重視,許多人痛恨王文龍,但卻又拿他毫無辦法。

王文龍手頭不差錢,到蘇州之後就在編輯部旁買了個小院。

古代昂貴的是地,可以種田的農田的確需要些錢財,但是用來住人的房子價格卻不算高,哪怕是在寸土寸金的蘇州,普通院子的價格王文龍也足以承受。

蘇州百姓比福州百姓更有錢,一個壯勞力花上半天工資也就能買到一份厚厚的《蘇州旬報》,學堂、工廠直接長期訂購,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蘇州旬報》的銷量就超過兩千份,不少杭州南京的書商專門跑來申請代理,不是購買《蘇州旬報》拿到彆處去轉賣,而是代理印刷,《蘇州旬報》已經籌備在南京和杭州各再建立一處印刷點。

沈宜修坐在一旁幫王文龍潤色他最新的稿件,她提著細筆慢慢讀著文章:

蘇州王家,已經快到傍晚,王文龍卻還在書房中忙碌。

報紙可以廣銷江南,在報上做廣告的費用也是連番上漲,《蘇州旬報》現在每期的收入都已經超過一百兩,隻用了幾個月時間利潤就已經超過福州創始的《旬報》。

“西湖上多方籌措建起防堤,緣何依舊漫水不止?能力不足?效率不高?覆蓋麵有限?……筆者來到去歲上修建了堤壩的一處河岸邊看到,很多居民已經放棄原本居所,搬遷到堤壩邊上幾裡處居住,原本房屋許多陷入澤國,泥濘坍塌,棄田者多矣……”

……

沈宜修幫王文龍改完稿子,揉揉手腕,問王文龍:“相公寫這稿子真能有什麼意義嗎?官府也不可能再撥款來修堤,百姓也知道官府不會管。”

王文龍解釋說道:“也許官府不管,但百姓的疾苦總要能夠說出。且官場也不是鐵板一塊,有人不做事,自然也有人做事,一個位置多少人盯著呢。有了這文章這些對自身職責棄之不管的官員也能落下一條罪狀,多少能夠讓他們有些警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