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高對於王文龍的誇獎並非單純恭維,他除了是萬曆年間的政治大佬之外,自己也是一個大學者,而且研究橫跨多個領域,是萬曆年代詩壇中的館閣體第一人,史地學家,同時也研究訓詁學,後世流傳有他一本《參補古今大方詩經大全》其中就有大量訓詁學內容。
葉向高笑著說道:“建陽將小學中的訓詁學獨立為一門,且提出若乾相關研究方法,這樣的見解的確是前人所未有。使訓詁能單獨成為一門學問,光光是建陽昨日講學之中涉及的知識之多之雜,便足以令我深感佩服了。”
王文龍笑著說道:“我之所以開講訓詁學其實乃是因為董參政在漳德府發掘甲骨,其中出現了許多今人不識的字詞,若有訓詁學的相關研究,想來對辨識甲骨會有頗多方便。”
他思索一陣又說:“現在甲骨越發掘越多,以個人能力已經難以保全,為了避免甲骨流失,還是要請有司加以協助。”
葉向高現在已經官居南京禮部右侍郎,對於保存甲骨之事還真說得上話,他聞言想了想道:“這事情得上個折子才辦得下來,不簡單呀。”
王文龍聽出葉向高不太想幫忙,心中有些緊張。
他之所以叫董其昌去發掘甲骨,是因為曆史上河南安陽的甲骨毀損太嚴重了。有些資料說甲骨被當作龍骨這樣的藥材販賣到市場上是清末才開始的,但隻要稍加查證就能發現,龍骨這味藥材早就在使用了,而且藥典記載的很詳細,“龍骨生晉地”,再去查一下龍骨的道地產區排名第一的地方就是河南。
可以說河南安陽的甲骨從東漢時代就開始當做龍骨藥材大量使用,而且還是馳名宇內的那種,甚至在已經發現甲骨的民國時期安陽還在出產龍骨,要直到解放後為了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中華藥典》將龍骨刪掉,安陽的龍骨生產才告結束。
而據王文龍猜測,甲骨文之所以千百年間不被金石學家重視,主要是因為龍骨的正常使用方法一直是打粉,普通人家又沒有打粉的碾槽,龍骨一向是在藥店裡現稱現打粉的,金石學家基本上都是有功名的大老爺,不會自己到藥店裡去取藥,他們看到龍骨時,都已經是細細的龍骨粉末了,哪知道那是什麼甲骨文?
為啥曆史上王懿榮能夠在光緒二十五年發現甲骨?看曆史記載就知道:王懿榮本人通曉醫術,他發現甲骨文時是因為自己跑到鶴年堂去抓藥,又正巧看到一大批從河南送來的甲骨堆在一起,這才成為千百年間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學者。
而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後,通過古董商人到河南收購,隨隨便便就收到了一千七百多片甲骨,後來第一批考古學家來到安陽,聽說他們要收集有字的龍骨,不少當地百姓都拿來一大包敲碎準備磨粉的藥材,隻可惜那些龜甲都被敲碎隻有單個文字,無法聯係上下文聯,故而所記載的是什麼內容也分辨不清,文物價值被毀損的太多。
但這也可見這東西在市麵上流傳的有多廣。
王文龍自己在明代便發現藥店中有刻有文字的甲骨存在,當時他就知道這東西不早點保護起來,以後的幾百年間不知還有多少要被做成藥材。
之前董其昌等人在河南挖峽穀,挖出來的數量也不算太多,而且甲骨坑大多零散,但昨天聽到趙崡敘述那片具有四方風物的大骨,王文龍知道他們很可能挖到了YH217號甲骨坑,這下一來王文龍就不得不重視了。
YH217號甲骨坑原曆史上發掘於1936年,是國人認識到甲骨文存在並且發掘以來於河南安陽發現的最有曆史價值的甲骨坑,光這一個坑中出土的龜甲就超過1.7萬片,記錄了商王武丁時期有關祭祀、田牧、農業、天文、軍事等內容,而且因為都是同一時期的甲骨,非常方便互相對照。光靠這一個坑中的峽穀就使得曆史上的金石學家辨認出了不少甲骨文。
這個甲骨坑對於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的意義實在太過重大,王文龍知道有了這一坑的一萬多片甲骨,哪怕以明代人的學術水平,稍加研究後也能得出大量關於殷商時期的研究成果。
這種能啟蒙明代考古學的重要文物,很有必要積極保護。那一萬七千多片甲骨被當地百姓隨便摸走一兩片,都是難以忍受的損失。
王文龍勸葉向高說道:“在下真個擔心那一坑甲骨會受到毀壞,這些可都是先商時的古物,其時連周公、文武都還未降生,史書上有關彼時的記載也實在太少,若能研究清楚這些甲骨,實在是補先人之所未見的一項大功業。”,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