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洛陽鏟(2 / 2)

洛陽鏟形製的這種圓形鏟頭在河南一帶早就有了,人力打井時代“鑿地為泉”用的就是這種鏟子,此物在靠近河岸地下水位比較高的地帶非常管用,兩三個用個幾天就可以穿出一口幾米深碗口大的小井,這種鏟子一直到後世機械打井技術普及之前都還在使用。

王士性站在董其昌身旁聽王文龍說了說洛陽鏟的用法,瞬間就明白了,並且眼睛發亮。

王士性字恒叔,台州臨海人,王家是台州的官宦之家,王士性從小就被過繼給族叔王宗沐。

他的養父王宗沐往上三代都是進士,往下,王宗沐的兒子、王士性的從弟王士渙、士琦、士昌也都是進士,並且全部在《明史》有傳。後來人修《台州府誌》,光記載王士性一家的內容就將近五千字,相當於兩章。

王士性自己考上進士之後卻因為上書觸怒萬曆被派往外地為官,他一生被派去當官的地方遍布四川、廣西、雲南。

本來在明代被派到這些西南地方做官就應該沒什麼作為了,但是王士性卻另辟蹊徑,在當官過程中順便遊曆各地,足跡遍布全國幾乎所有省份,留下大量記載,最終成為了有名一朝最有名的人文地理學家,原曆史中,四十年後徐霞客在遊記中經常稱讚的“王十嶽”就是王士性。

王士性去的許多地方人跡罕至,常常徐霞客以為自己是第一個到達某地並且為之做記的文人,結果卻發現當地山石上已經有王士性的題記……

原本曆史中王士性才四十幾歲就去世了,不過在這個時空他不知為何也被改變了命運。

萬曆二十六年他在鴻臚卿任上辭官之後回老家安養,縱情山水,然後就被董其昌邀請來了安陽,主要工作是幫助勘探。

王士性見多識廣,又是一個山川地理學家,對於風水葬經也極有研究,甚至研究盜墓。

他幾年前所寫的《廣誌繹》就是曆史上最早記載此時人的盜墓手段的書籍:“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掘)。”

這種探土方法叫做鐵錐法,用一種尖端帶小孔的長鐵錐刺入地下,可以打到數米深,之後將土樣取出,盜墓賊直接用鼻子聞土就能辨彆出墓葬所在。

但是一個小孔所取出的土樣哪裡有洛陽鏟取土的數量大,這東西的好處行內人一聽就明白。

王士性取過洛陽鏟試驗幾下便把這東西玩溜了,叫來幾個賊眉鼠眼手腳粗壯的漢子,吩咐他們去打探洞。

王文龍問王士性:“恒叔先生,過去咱們甲骨社是用什麼方法尋找古跡?”

王士性回答道:“先看山形水勢,尋找可能藏有甲骨的地點,之後再在地麵上尋找有無甲骨碎片,將範圍確定在大致地方,然後便紮入鐵錐,尋看土樣,若是發現有焚燒過的白土,那便多半是埋藏甲骨的地點了。”

“這種方法隻怕誤差還是大了些,”王文龍對董其昌和王士性建議說,“我看大多數甲骨坑的遺址大小都超過三丈見方,不如將可能藏有甲骨的地方圈出一大塊,之後於地麵上畫出一個個三丈米乘三丈的方格,在每個方格的交點處都打一些探洞取土,用這種網格法當可確保不會遺漏甲骨坑。”

董其昌點頭道:“有理,如此就萬無一失了,建陽果然機敏!”他轉頭對王士性等人笑道:“這樣好的辦法如何過去我們從沒想到?”

王士性拿著洛陽鏟笑著說道:“這辦法也是有了取土方便的洛陽鏟才能奏效,若沒有這個寶貝,打好網格後要一個探洞一個探洞用鐵錐穿刺然後用鼻子去聞,非得把咱們的鼻子都給嗅壞不可。”,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