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上南台書》(2 / 2)

聞言夏宏瞪大了眼睛:“竟有如此之多?”

沈鈇點頭道:“夏兄看過《葡萄牙國史》,想來也知道,那歐洲人在海上建殖民地最要緊的就是控遏航路,若是將福建和台灣島兩邊一鎖,這走大明日本甚而北上朝鮮的船隻九成都控在手中,每年該能有多少利益?又能有怎樣影響?現在兄台再想想,用二千兵馬換來對台灣之掌控,合算不合算?”

夏宏驚訝良久,歎息道:“無怪乎王建陽會一力促成台灣島民團建立,還號召開設商館,想來做的就是如此打算。”

沈鈇也點頭道:“王建陽此人知思考先我一步,我雖未曾與他見過,但卻有引為知己之感。”

沈鈇辭官之後回到家鄉就關心起海外經營的事情,他對於開海的理論有相當深刻的思索,隻是這時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係,而看見王文龍的文章,沈鈇頗為驚訝——王文龍將他思索的事情都寫了進去,甚至比他現在的設想還更加完備。

這是自然,因為王文龍在《中華文明入台史》中提出的經營台灣的方案就是從原本曆史上十幾年後沈鈇向南居益提出的《上南台書》中抄來的……

隻不過原曆史上沈鈇提出的經營目標是澎湖,而王文龍將目標改為台灣而已。

當年王文龍看到沈鈇的《上南台書》時就很驚訝,沈鈇的思想比起同時代的明朝官員實在太先進了。

沈鈇在《上南台書》中表明在福建禁海絕不可行,相反福建的海麵想要平靜,隻有靠朝廷主動經營海外島嶼。

原曆史上沈鈇提出這觀點時,台灣已經被荷蘭人所占據,所以他隻能提出經營澎湖,以澎湖島的經營徐圖恢複台灣。

這觀點還不算什麼,關鍵是他提出經營澎湖的方法,除了常見的派遊擊、派兵馬、建造炮船之外,還有主動移民澎湖,擬定通商便民製度。

而目的是“澎湖島堪與南澳並稱重鎮,而八名士民永有攸賴矣。”

南澳是福建廣東兩省交界之處,正好座落在東南亞貿易主航線上,在此時就是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不隻是軍事重鎮,更是大明沿海最重要的商業重鎮。

沈鈇想要將澎湖經營成南澳島一樣的地方,說白了,他不隻是想要把澎湖建設成一處軍事要塞,更是想將澎湖弄成一塊用於通商的經濟特區,和月港互相配合,徹底控製台灣海峽的商貿航線。

沈鈇的這建議提出時鄭芝龍還沒滿十歲,他的提議要是真能被實行後來的鄭家根本就發展不起來。所以誰說明代人沒有商業思維?隻是沈鈇這樣的想法並不能被重視罷了。

沈鈇能夠有開發台灣的想法,也是因為他自己的家庭就與海商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換成其他背景,根本就不會有人做類似的思考。

而原本曆史上的沈鈇寫出《上南台書》卻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反應,直到幾十年後,明清鼎革,顧炎武在故紙堆中翻出了這《上南台書》,一讀之下驚為天人,因為站在後人視角,沈鈇所隱說的開發台灣島的好處在後來曆史中一一被鄭家所證實,顧炎武大感配方,並將此文收入他所編纂的《天下郡國利病書》。

而沈鈇自己的命運則有些唏噓,崇禎七年,沈鈇因為子弟海外經商犯重法,他連坐也被判殺頭。

福建的小型海商並不是大商人、貴族的對手,他們反對禁海的聲量也不大。

而借助《中華文明入台史》被炒熱的時機,這些小型商人終於成功的聯合了起來。

這篇文章給開發台灣提供了理論武器:台灣本來就是中華的土地,自古以來凡是強盛的朝代,沒有不對台灣施加影響的,而且開發台灣有種種好處,這一項項都能成為支持開海開台的堅實證據。

在沈鈇等支持開海的名仕的奔走呼號下,小商人們支持《中華文明入台史》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官府還沒有表態,福建的士商就開始自發按照文中六策組織開台事宜。,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