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文龍就同著董其昌、袁宏道一起來到了禮部,正是拜訪禮部尚書李廷機。
李廷機的長相和他在史書上的映象差不多,麵容清臒仙風道骨,但因為常年皺眉思考,此人眉頭深深皺出了一個川字。
董其昌笑著道:“李尚書,這便是你要見的王建陽了。”
“早聽說王建陽少年英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李廷機笑著主動招呼。
王文龍也問候道:“尚書大人好。”
李廷機待人處事極有風度,這是他的經曆造就的。他雖然是泉州人,但十幾歲就因為成績優異貢入太學,來到京城讀書。
二十八歲,在順天參加鄉試,奪得第一,參加會試,又得第一,最後殿試點了榜眼,之後就是當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直到如今當到禮部尚書,一輩子接觸的人物要不就是學生,要不就是各部之中的堂官,真正是往來無白丁,涵養氣度想不練出來都不行。
董其昌連忙說明來意:“建陽在遼東收集了一批紅山文物,想要在甲骨研究會成立之時辦個展出,讓會員們一起參與點評欣賞。”
“這是好事,禮部一定支持。”李廷機點頭道。
“多謝尚書大人。”王文龍也高興說道。
事情已然定下,甲骨研究會本來就是沈一貫從萬曆皇帝那裡弄來的支持,禮部對此極為重視,如今又有李廷機幫助,王文龍的文物送到禮部,立馬就開始安排場地、布置展覽。
禮部官員沒權沒勢,是六部裡頭地位倒數的,但是布置活動卻是他們的本門活計,展覽自然弄得好。
而這段時間王文龍卻在忙著找人做食物,他尋了禮部的廚子,讓自己從遼東帶回來的劉德天指導著他們做此時遼東人常吃的高粱米水飯、豆醬、雜糧乾餅,高粱米煮得越夾生越好、豆醬下的越鹹越好、乾餅中的雜糧摻的越多越好,王文龍要求他們把一餐飯做到拉嗓子的地步才算過關。
……
萬曆三十三年五月初六日,董其昌讓欽天監陰陽官幫忙看的黃道吉日,甲骨研究會正式成立。
甲骨研究會隻是禮部下轄的一個研究機構在觀念之上沒有任何品級,但是這研究會經過甲骨文紅火以及最近的遼東考古事件的輿論爆炸,早已經天下知名,儼然成為大明第一名士聚集之地。
甲骨研究會的研究員製度也定了下來,研究員分成三個等級,有管理權利的會長副會長以及聯絡員等職位算是第一級隻有五人,接下來各研究室的主任是第二級總共也隻有十人,研究室主任隻是虛職,以表示他們比普通研究員的地位更高,而再下的研究員則由全國挑選出來二十人,第一期基本上從甲骨社中選拔,另外還拉了東林黨和浙黨的幾個與考據學和金石學上有些成就的人物入會,如此便湊成甲骨研究會的第一屆成員,總共三十五人。
雖然有名額用以酬傭黨派成員,但由於人數太少,這點名額連甲骨社中有名望的名士都不足以全部容納進去,最後能夠入選名單的全都是天下赫赫有名的人物。
雖說未來甲骨研究會還會以五年一度再選新人加入,但考慮到研究會的成員不可能活得無限長,每年選拔入會的人數也不會太多,甲骨研究會在這選拔製度之下總共的正式研究員也不會過兩百。
如此一來,滿京城都知道此研究社中的十幾個研究員都是萬裡挑一的真正名士,身份比起往年由國家主辦的編書中從各地挑來的編修更要體麵。
接到甲骨研究會成立的帖子許多官員都趕來共襄其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