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宜修卷著袖子拿起墨條:“相公,我來給你磨墨。”
“多謝夫人。”王文龍將枯筆從墨池中提出來,讓出位置,對著書稿繼續構思新書的布局。
他準備將《農業、地理與鋼鐵》分成四大部分,模仿原書的結構。
第一部分通過虛構一個自己“見過”的海外島嶼文明來,以一種社會學實驗的思想去分析環境對於文明的影響。原書中這個島嶼文明在加勒比,但把背景換到東南亞也沒什麼區彆。
第二部分則是講述中華文化的耕種技術傳播曆史:不同年代的耕種技術帶來了不同年代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方式需要不同的組織製度,糧食剩餘也帶來了分工與階級,不同地理條件也使得中華文明上古以來就有遊牧區和農耕區的區彆。
第三部分則是利用前兩部分的理論,分析中華文明一些思想觀念的成因,這一點讓王文龍頗為頭疼,因為許多上古農業時代的習俗,到這時也還是治國理政的主要方法,如果剖析的太細,很可能給自己帶來政治上的風險,所以對相當內容他隻能含糊影射。
最後則和原作一樣,得出了兩個主要結論:技術發展推動文明前進;技術發展的前提是有社會需求和發展潛力,所有技術發展都是靠長期累積而來的,而不是個體的英雄行為。
整本書的字數能控製在二十萬字左右,夾雜了大量王文龍查找推演出來的史料,務必要讓這年代的讀者也能看得懂。
陳繼儒走進船艙,見到王文龍在書本上畫著條條框框的思維導圖,大概能猜到是一種整理大綱的方式,笑著問道:“建陽又有新作要寫?”
王文龍點頭道:“這次去遼東有了些新思路,想寫一本與地理有關的書籍。”
“相公寫書妻子磨墨,才子配佳人,建陽真是好福氣也。”陳繼儒笑著說道。
沈宜修在一旁臉蛋微紅,杏眼看著王文龍。
她喜歡看相公工作的樣子,王文龍每次要寫書,確定大綱之後便是揮毫立就,速度極快,這在沈宜修看來就是王文龍腹有詩書的表現。
每次見到這場景,都讓她覺得王文龍十分有魅力,特彆像戲台之上揮斥方遒的天才名士,風度井然。
聞言王文龍卻是暗暗苦笑。
現在李國仙正懷著孕,沈宜修突然從福州跑回蘇州娘家,又跑到船上來見他。雖然沈宜修依賴他的樣子,讓他覺得挺有趣,但三言兩語,他就感到小姑娘肯定和姐姐生了什麼齟齬。
也真不能怪她,沈宜修作為主母,自己還沒破身,李國仙就先懷了,還得要沈宜修帶人去照顧,兩個女孩子天天住在一起,就是家長裡短那點事情,鬨矛盾的幾率太大了。
李國仙有個女作家的社會身份可以讓她解悶兒還好些,沈宜修這裡弄了一本字帖之後卻遲遲沒有再動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啥愁事,所以沒有靈感,王文龍詢問沈宜修時,沈宜修也說自己沒有寫作的欲望。
這讓王文龍覺得自己得給沈宜修找點事情乾了,可彆讓一個名載史冊的才女在自己家中荒廢了。
王文龍所坐的船隻正緩緩駛向吳江時,位於蘇州城中的袁無涯卻正在為自己書植堂的稿件而發愁。
除了最近因為風頭過去書植堂發了李贄點評水滸的遺稿之外,最近他手上沒有啥合適的稿件,新的書稿質量都很差。,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