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縣算他每年稅入一萬兩,一個州府下轄也就五六個縣,哪怕是富裕的地方全府一年的錢財稅收也就五六萬兩,而王文龍一個人一年的收入就有一萬八千兩。
當然這還不包括納糧,富裕省分的上府一年的納糧還得多出個十幾萬石,不過這些是交給中央的,地方不能截留使用。
哪怕是知府,也不能把本地的銀錢給全貪了吧?過手的能夠貪個一成就頂了天,即使是上府一年也就五六千兩的出息,就這樣的收入若是被查到肯定被摘烏紗帽。而王文龍的收入直接就是這種知府的三倍有餘,而且還十分安全。
所以說這年代有名氣的文人日子真是富裕。《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不到三個月置房子置地儼然富家翁絕對不是作假,也怪不得會吸引江南無數才俊往求文這一條路死卷。
王文龍到書植堂和袁無涯算賬後,便將自己的書稿留在了堂中。
袁無涯聽說王文龍又有新作,瞬間就高興起來。
王文龍可是此時文人之中炙手可熱的人物,隻要看他的名字,絕對就會有顧客願意掏錢。
不過袁無涯也對王文龍的寫作速度感到驚訝,普通作者三五年能有一本作品麵試就不錯,而這家夥居然一年一本大書,甚至有時一年兩本,更何況彆家作者寫的往往是一些隨筆讀書感言之類的東西,那玩意兒不需要多少資料收集,而王文龍的作品一出手就是艱深複雜的內容。
放到彆人手上,光是一本《訓詁學講義》沒個十年八年弄不出來。
寫作速度這麼快,哪能本本都是好書?哪怕袁無涯對王文龍過往的書籍極有好感,翻開書稿時仍舊不住暗暗祈禱王文龍這本書的質量不要太差。
他翻開正文起來,剛開始的內容就直入主題,講述了西洋兩處荒島上的風土人情。
袁無涯點點頭,心想這原來是一本史地作品。
這年代的印刷書籍由於技術原因刻圖困難,相關書籍往往不配地圖。
這就導致讀曆史時非常麻煩,對著史書上或者是新聞中某一地名往往不知其東西南北,如《史記》中記載某一曆史人物在甲地打仗又輾轉乙地,寫的非常熱鬨,但是光看書本根本無法了解地理位置,為解決此矛盾,史地學應運而生。
袁無涯以為王文龍這書就是寫海外地理的,心想這倒是不錯,售賣時可以建議讀者配著《葡萄牙國史》一起看,想來銷量不會出問題。
但接著看下去社會學分析就出現了——甲島上的土人得到了歐洲人的火器和先進的鐵刀,決定入侵乙島,而乙島的土人卻生性愛好和平,打算以和平友誼和共享自然資源的條件進行和解。
“這並非兩島之人素性不同,實乃二島上人群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二島的不同組織方式……”
什麼鬼?
袁無涯越看越迷糊,他還以為王文龍隻是想從這兩個島的地理位置作為介紹的起點,卻沒想到王文龍接下來長篇累牘的一大串分析都是在講述兩個島上社會的思想不同,並且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兩島一個實行集體農耕製度、一個實行社會采集製度。
兩個荒島上土人兒戲一般的鬥爭有什麼好分析的?袁無涯有些奇怪,但他很快就被王文龍後續的文字吸引:“將此二島情況放大,實際便是千百年來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