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地理與鋼鐵》隨著印刷量越來越大,影響力漸漸從文人士大夫群體傳播到普通人之中。
這書本來就是作為科普讀物寫的,在前世跨不同文化之間都可以看得懂,放在這年頭,比起四書五經,普通人讀《農業、地理與鋼鐵》反而更容易理解其中意思。
太高深的哲學內容,大多數讀者看不懂,會去了解的很少,太過於簡單的內容大多數人又看不上,《槍炮細菌與鋼鐵》之所以流傳廣泛,正是因為這書的門坎並不高,而其中的內容又是人類史的精華,所有人讀著書都能有自己的感悟,然後誇誇其談的去糾正彆人,以獲得自己的優越感。
《農業、地理與鋼鐵》在萬曆年間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流傳廣泛,王文龍因為這本書而名聲大噪,一夜之間成為了江南最受歡迎的文人,名聲直逼當年的李卓吾。“生產力決定生產製度”這一句話,漸漸成為喜歡賣弄學問讀者的口頭禪。
袁無涯也是掙得盆滿缽滿,《農業、地理與鋼鐵》首印三千冊賣了兩個月才賣完,但打出了名聲之後越賣越快,第二版印刷的三千冊不到一個月就銷售一空。
不過這獨門生意他也做不了多久了,福建的盜版書正在飛快趕上,蠟紙油印技術大大減少了刻盜版書籍的用時和投入,《農業、地理與鋼鐵》正版第一版還沒銷售完畢,盜版書就已經在市麵上漸漸流傳,第二版印出的同時,就已經在和盜版書做競爭了。
且如今盜版書商發現《農業、地理與鋼鐵》十分好賣,正在迅速加印,價格已經打到了底,書植堂高質量《農業、地理與鋼鐵》的成本價,可以買兩部的毛邊盜版版本,福建的書商大概要讓全天下稍有錢財的讀書人書房中都備上一本《農業、地理與鋼鐵》才會甘心。
這且不說,還有許多蹭熱度的人類史書籍,也在江南出現。
這年頭的書籍印刷隻是被當做普通的商品管理,國初的那些法典已經沒有人在真正執行,實際印書不需要備案,隻有當書籍內容被發現有問題時官府才會後知後覺的進行查抄。
加上蠟版油印技術出現之後印刷成本的降低,寫書已經漸漸成為本少利多的事業。
許多小作坊刊刻的人類史書籍就是走這樣的路子,王文龍的《農業、地理與鋼鐵》隻不過是講明了人類史的一些基本規律,屬於是科普性質,但對於具體的曆史事件以及朝代並沒有過多加以分析。這就給了其他文人很大的寫作空間。
王文龍寫東南亞島嶼,其他文人也可以寫浙江外海的島嶼,王文龍寫中華文明的演變,其他文人自然也能寫浙江、南直曆史上的演變。
如果這些文人老老實實的寫作,所出的作品也不失為從人類使視角分析地區史的好書。但真的去查地方史料太難了,這年代又沒有互聯網,而且地方使這種小眾書籍,即使在後世許多內容也是互聯網上查不到的,往往要到當地的圖書館去翻閱地誌才能知道較為準確的信息。
何況在明代,非是藏書之家,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說,地誌這種刊印並不多的書目,他們找都沒地方找去。
於是大多數蹭熱度的書籍隻是拿了“生產力”“生產製度”等等概念胡編亂造,甚至拿著話本的內容當做真實曆史然後有來有去的分析,所寫出來的東西自然鬨了不少笑話。而他們直接套上《由農業、地理與鋼鐵看xxx》的內容公然發賣。
《農業、地理與鋼鐵》是大部頭書目,哪怕便宜的盜版版本也要一兩銀子才能買到,而這些蹭熱度的書就依靠字數少取勝,一些不舍得出錢買《農業、地理與鋼鐵》的貧窮文人又想要跟上潮流,聽了書商的騙可能就買了這樣的書籍,當做《農業、地理與鋼鐵》的同類書目品讀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