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濟跟稅監太監鬥的原因也和東林打沒關係,他作為鹹陽縣令,隻是單純的不想讓太監給本地百姓攤派不合理的賦稅,拖著不交毛氈,就被太監給弄進去了。
“陳縣令進了詔獄,說是已然用刑,暫且性命還在。”李三才歎息說道,“建陽也知道樣是什麼地方,出入詔獄全憑聖上旨意,外臣想救人出來十分困難。不如讓聖上消氣,屆時自會放出。”
王文龍道:“東林君子可以炒作輿論關心陳縣令,不說將人解救出來,隻求不要死打。一來可保陳縣令性命,二來也在天下落一個仁義的名聲,此計惠而不費,沒有不實行的道理。”
李三才點點頭道:“這倒是可以做,我回()
去便讓幕僚斟酌上疏。”
之前李三才甚至都沒打算理陳時濟這事兒,天下縣令幾千個,死上一兩個算得了什麼?管了此事觸怒皇帝還會得不償失。
不過現在王文龍幫了東林黨如此大忙,東林黨順著他的意願為陳時濟說兩句話也不算大事,何況確實能落下些好名聲。
王文龍聞言也是暗暗鬆了一口氣,陳時濟這人在曆史上隻出現過這麼一次,被萬曆皇帝丟到牢裡之後就沒有了記載,多半是死在牢裡了。
東林黨在稅監一事上已經占了上風,原時空中多半是不願意觸怒萬曆,多生枝節,於是對陳時濟的後續也不關心。
陳時濟不一定是被萬曆皇帝下狠手打死的,他待在詔獄裡頭,想殺他的人太容易得手,太監用點錢財也就弄死了。曆史上頂多是陳時濟死後,去幾個東林大佬給他寫篇墓誌銘。
這事很好防,隻要李三才的奏折一上去,東林黨人稍作呼籲,想動手的爪牙們自然不敢囂張,陳時濟的命就保住了。
李三才這次來是詢問後續計策的,放下茶杯講入正題:“有人認為稅監太監經此一事將會風聲鶴唳,繼續上書,反會觸怒聖上;也有人以為做事如燒水,水方滾未滾,此時應該多添木材,撤火不智;建陽可有何見教?”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此情此景實在太適合用這句詩了,王文龍脫口而出,說完這句話才發現自己又抄了。
李三才眼前一亮:“好句子,好意向。建陽以為此事正能夠一鼓作氣而成就嗎?”
他對這句詩的氣度十分欣賞,隻按字麵理解,似乎是王文龍判斷這一趟可以讓萬曆皇帝把稅監徹底給撤了,這讓李三才既驚又喜。
如果真能如此,東林黨拚光家底也要上。稅監把天下弄得怨聲載道,如果真能成功撤除,東林黨人的聲望恐怕無黨能及。
王文龍連忙潑冷水道:“聖上恐怕不會繼續撤稅監,畢竟五五分賬的例子都談了出來。”
李三才瞬間喪氣,沒錯,萬曆皇帝要是願意撤太監,還苦哈哈的談什麼分賬呢?當今聖上的小算盤這件事上不知撥了多少次呢,想繼續從他兜裡掏銀子那可是難了。
“那建陽的意思是?”
“凶惡的稅監太監不止有陝西一處,如今撤稅分賬的政策逐漸推下去,以把陝西的太監逼的跳出來了,其他各地的稅監難道不跳出來?和之前的辦法一樣,東林君子們反對稅監的調子還是要繼續唱啊。”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