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青是現代人,寫詩就更不行了,他剛要搖頭推辭,忽然心中一動。他在後世曾到龍門石窟遊玩過,讀到過一首題詩,特彆適合眼前情景。
他讓主持拿來筆墨,在牆上寫下一首詩,李岩隨著他的動作,輕輕讀道:
“麗日光華明劍戟,春風浩蕩入絲韁。
雲霓企望來湯武,到處壺漿迎闖王。
踏破群山不覺險,龍門北進接康莊。
三軍爭指關陵近,隱約城樓即洛陽。
百代中原競逐鹿,關河離亂又滄桑。
沉淪周鼎今何在?自古洛陽是帝鄉。”
李岩一麵讀一麵給李自成解釋意思,其中這周鼎是周天子的傳國鼎,相傳為夏禹所鑄,共有九個,象征國統和王權。這首詩顯然在讚譽洛陽,自古以來就有做都城的氣派和地位。
李岩笑道:“弟弟還說自己才疏學淺,這詩寫的雍容凝重,頗有氣勢。”
李自成一麵細細咀嚼這首詩的意思,一麵含笑看著範青,他雖然文采不行,但是很聰明,一聽李岩解釋就有些明白範青的意思了,這首詩一再推崇洛陽的曆史地位,說它是有過“周鼎”,還曾是帝鄉,這是勸諫他在洛陽建都的意思,但李自成還沒有成為一個帝王的心理準備,何處建都他都不曾想過。
三人在禪堂中坐下,主持因為被賞賜了銀子,所以特彆恭敬,又親自端上來新茶。
李自成喝了一口茶水,笑道:“軍師的詩中似乎彆有所指,含有深意啊!你心中有什麼方略大計,儘管直言。”
範青和李岩對視一眼,範青拱手道:“屬下心中確實有一件重要的話想要稟告闖王,我的意見是,如今洛陽破城在即,咱們應該趁著這個機會,經營河南,做為立腳之地。有了立腳之地,則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現在明朝確實大廈將傾,即將覆滅,但戰爭的事情,很難預料的,未慮勝先慮敗,最怕萬一出現了什麼變故,所以要預先做好準備。”
“倘若咱們有一個立腳的地方,縱然一時間戰事不利,也可以應變自如。兵法上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我的意思是請李哥以河南為根本,建一處牢固的立腳之地,從此以後,咱們就有了根基。”
範青的提議非常重要,他是從現代人的視角看待李自成起義的。曆史上關於他成敗的經驗教訓總結的太多了,一般都集中在兩點,一個是驕傲自大,一個就是沒有固定的根據地。而後者尤為重要,曆史上情況跟他差不多的帝王,是劉邦和朱元璋,二人都曾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最大的好處是在戰爭不利的情況下,可以卷土重來,劉邦敗給項羽那麼多次,其中幾十萬軍隊規模的大敗就有兩次,可他都能重新組織力量再次進攻,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是做不到。反觀項羽沒有穩定的後方,隻敗了一次就自殺了。
再者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可以實行關於土地和賦稅的政策,一旦民心穩定,就成了自己的地盤,很難再被擊敗。李自成後來敗給清軍,撤出京城,結果一敗如山倒,一發不可收拾,原來被他攻占的地方,紛紛反叛,這證明他根本沒有經營好這些地方。
最後,經營根基可以培養人才,李自成的軍隊中,軍事人才很普遍,耳濡目染,連小孩都可以做將領。但治理國家不能隻靠簡單粗暴的軍事手段,大量的管理型人才從何而來,這需要一個穩定的基地慢慢培養,一旦有君臨天下那一天,這些人才就會派上大用場,能讓國家穩定下來,經濟運行起來,百姓各安其業,這些事情不是靠嘴上說說就行的,必須培養大量的基層人才,朱元璋在奪取天下之前,經營地盤多年,軍事人才和管理人才都有,所以才會取得成功。
李自成微笑點頭,“說的有道理!”隨後看看範青和李岩,笑道:“這件事,你們二人商議過了?”
“是啊!”李岩點頭笑道,“我和軍師談論過這件事,我們二人一致認為,現在就是建立根據地的時候了,而且以洛陽為基礎最佳。”
“為什麼?”李自成問。
李岩道:“洛陽號稱天下之中,西麵有函穀關之險,東麵有虎牢關之固。函穀關在靈寶的西邊,隻要派出一旅駐守函穀關,就能使陝西官軍不能出潼關而向東。即便官軍過了函穀關,還要經過地勢險要的崤山。在崤山當中處處可以設伏,擊敗官軍,讓他們不能東來。史書上說,春秋時候,孟明視率領秦軍攻打晉國,就是在崤山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虎牢關在洛陽的東麵,汜水境內,自古以來就是洛陽防衛東方的門戶。此關斷崖百丈,中間隻有一路可以通行,易守難攻。洛陽城北十裡是邙山,好像洛陽城的外城牆,邙山之外是黃河,像洛陽的護城河,隻要守住黃河邊的孟津,就能阻斷北來之敵。所以,唐肅宗乾元二年,九節度之師潰於相州,郭子儀斷河陽橋以保東都。河陽就是現在的孟津,而相州就是現在的臨漳。”
“洛陽的南麵有龍門,古代稱之為伊闕,也很險要,其實往洛陽向南,處處可守,熊耳山,伏牛山,綿亙數百裡,成了洛陽的天然屏障,而汝州則是通往東南方向的重要門戶,倘若在攻克洛陽之後,分兵向南攻克汝州、葉縣,奪取南陽及其附屬州縣,可以使宛、洛連成一片,互成犄角。”
李岩越說越興奮,把茶幾上的茶碗筆墨都擺上,當成洛陽周圍的城市,用手指著說道:
“闖王你看,取南陽、鄧州,可以防備湖廣之官軍從襄陽而來,陝西的官軍也不能從武關東來。宛、洛穩固之後,就可以由洛陽出成皋,從南陽出葉縣,可以東取鄧州、許昌,會師開封,然後東進商丘、直逼徐州,甚至揚州。由方城、舞陽,向東可以攻克郾城、汝南,席卷陳州、穎洲一代,回翔於江淮一帶。到了這時候,以河南為根本的作戰方略就算完成了,從此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進一步就可以與明朝爭奪天下了。古人把爭天下比作‘逐鹿中原’。也隻有穩據中原,才能決定鹿死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