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先前的詢問,李世民還帶著幾分閒聊的意思,如今卻顯得很是鄭重。
李平見狀便知道目的達到了,也不賣關子,手指一點地圖說道:“若是所料不差,皇帝早就在為東突厥一戰做準備,自古兩國交戰不外乎天時地利,如今大唐勉強算是已得其二。”
李世民的目光順著李平的手指看到了地圖上的一處標記,心中咯噔一聲。
他有些不可置信的看向李平,他很難相信一個少年郎竟然會有如此眼界和見識,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份敏銳的判斷力。
“朔方城呀!”李世民的語氣中帶著幾分複雜的味道,“此地乃是梁師都的老巢,去年柴紹方才收複,也是費了一番手腳。”
北境梁師都在大業十三年稱帝,可以說是突厥的頭號打手。
如今大唐立國十餘年,他仍舊依附於東突厥,屹立於邊境之上,可謂是心腹之患。
去年趁著東突厥內部動亂,李世民找準機會一舉將其拿下,所用的正是遠交近攻的策略。
也可以說是在為了征討東突厥做準備。
那一場大戰之後,國內歌舞升平,都在慶賀他收複一地,可又有幾人能夠看到朔方城在戰略上的重要價值。
李平不知道李世民心中所想,他腦海中回憶著曆史上大唐和東突厥一戰的細節,開口道:“此地如同尖刀一般插在大唐的背景之上,若是以此地為跳板,進可攻,退可守,提前囤積糧草便解決了入冬之後輜重無法轉運的苦惱,此為地利。”
李世民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
奪取朔方這件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也是他們為了針對東突厥而做的準備工作之一。
若是沙場宿將,或者是朝中重臣看到這點李世民並不覺得奇怪,可一個隻有在民間長大的少年能看出來就很讓人震驚了。
如果不是有心人的謀劃,那就是天縱之才。
目前看來,後者的可能性巨大。
李平所言之物,彆說是他,恐怕那些大儒都沒有聽說過。
我兒果然不同凡響。
李平自然不知道李世民小小驕傲了一把,他繼續說道:“至於人和,我大唐隻占據了半數卻也足夠,當年渭水之盟的恥辱猶在昨日,報仇雪恨的想法不光是陛下有,百姓也有,若是繼續拖下去怕是大家也都習慣了。”
李世民十分認同地點了點頭。
習慣是個很可怕的事情。
從當初接受渭水之盟眾人憤慨,恨不可能個個上戰場拚命,到後來慢慢認可了那件事情,隻是提起的時候滿是不忿,到如今已經有人隻是唏噓不已。
其中變化,李世民的感受很是深刻。
而這也是他著急的緣故。
有的時候大家認同了一件事情便很難更改。
習慣了突厥的強大,便會理所應當地覺得打不過人家。
而這時,又聽見李平繼續說道:“突厥那邊的情況也不好,突利,薛延陀等部落長久受到吉利壓迫,心中不滿早已經加劇,此刻若是散步今年仍就是災年,吉利會繼續征兵,討要牲畜的消息,必然會讓他們離心離德。”
雖然知道曆史的走向,但李平並沒有將話說死,而是隱晦的點出可能發生的事情。
李世民聞言愣了一下,旋即反應過來。
這不就是反間計麼?
對於天災人們都是恐懼的。
草原上的人對於寒冬,雪災更是畏懼如洪水猛獸。
突厥那邊這幾年的年景都不怎麼樣,若是繼續下去,確實能夠起到蠱惑人心的作用。
不管今年冬天如何,總會有人相信。
若是有人因為恐懼依附大唐,便可以順勢而為讓幾個部落的重要首領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