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嘛,不就是無所不用其極。
大唐想用騷擾之法疲梁困梁,人家梁師都能撐到現在也不是傻的,打不過就乾脆放棄。
以前還能經常拉突厥人一起,可去年大唐與突厥達成渭水之盟,現在突厥又受災,也暫時顧不上梁師都了。
梁師都自己守不住鹽州,乾脆放棄,戰略收縮,沒問題。
“把烏城、白城收拾一下,駐兵屯守。”
“可人都沒了,鹽池都荒廢了,怎麼辦?”
“這鹽池還在,鹽也在,有鹽就不怕荒廢,梁師都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遷走,出榜安民,招攏百姓恢複打鹽,”
武懷玉不怕沒人。
他們自己就幾千人,何況還帶來了一千多囚犯呢,直接可以在這裡曬鹽。
有鹽就可以去慶州、靈州換糧,有糧有城還怕什麼。
不費一兵一卒,武懷玉宣告收複鹽池縣。
當天,便駐軍烏城、白城。
鹽州鎮兵,武懷玉授號定邊軍,州兵駐於鹽池縣城,以及還未收複的五原縣城,定邊軍則進駐烏城等堡寨。
恢複烽堡、長城防線,接管諸鹽池,恢複鹽路。
招撫諸蕃胡。
要做的事情挺多,好在這次有備而來,既有兵馬將士,也有州縣官吏等。
蘇烈牛見武他們憋著股勁來,結果一個敵人沒見著,氣的要直接越過長城,把長城內的五原城馬上收複,武懷玉倒不急,一步步來。
敵人退一步,那他們就進一步。
一邊恢複地盤,一邊恢複鹽池生產,恢複鹽馬等貿易。
站在城牆上,感受到古樸蒼桑。
這裡處於長城之外,可知這裡本不是適合農耕的地方。
熟知曆史的人都知道,古長城其實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防線,也是一個自然地理上的農牧分界線,因為長城基本上處於四百毫米等降水量分界線上。
這條線,才是真正造就遊牧與農耕的界線。
他是半濕潤和半乾旱的分界線,也是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的分界線。
年平均降雨量在四百毫米以下,乾燥多風,隻適合放牧,這也是為何從秦漢到如今隋唐,這裡一直處於帝國邊疆,一直戰事不斷的根本所在。
擅於農耕的漢民族,在這裡並不太適應。
所以就算秦漢等王朝興盛強大的時候,也不過是將遊牧民擊敗征服,然後安置在邊地,讓他們放牧守邊。
但不同的種族和文化,往往這種臣服和羈縻政策,又能以真正控製住他們,一旦中央王朝衰弱或內亂時,邊地的遊牧民就往往會叛亂造反。
所以曆來中原王朝的北疆邊界,其實就是這條降雨線,曆代長城,也基本上在這條線上。
雖然在這條線上,還有富庶的河套地區,可隻要實力稍衰弱一些,都控製不住。
兩邊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卻難以相安無事,一直以來,草原上遊牧民族都更驃悍一些,但相對落後些,抗災能力也更弱,所以當草原出現大旱、大雪等大災,就容易弱肉強食,引發戰爭,最後這部落戰爭,又往往容易演變成對中原的入侵劫掠。
隋修長城,也是為隔絕遊牧民的騷擾。
五原城,便是長城上的重要關城堡壘,蘇烈他們不關於鹽,也不關心貿易,他們隻關心打仗。
一群將領聚集一起,派出大量輕騎四出偵察,研究著如何把五原城拿下。
五原相距烏城,六十裡,當朔方長城要衝。
沿著長城,還有不少古堡營寨烽火台,他們考慮如何一一奪取收複。
不過武懷玉卻覺得他們多慮了。
以梁師都直接放棄烏白池和烏白城的情況來看,他們也不會去死守五原的,雖說這是長城要衝,可他們明顯沒有跟唐軍在鹽州對抗的膽量。
大概率,五原也不會有什麼戰事的。
如今擺在武懷玉麵前的,其實不是軍事上的對抗,梁師都明顯慫了,直接跟他玩堅壁清野,把人全都遷走,留給他一塊空地。
武懷玉收複鹽州,得麵臨沒人的問題。
這是件壞事,倒也不全是壞事。
壞處是要恢複得需要時間,更缺人,好處則是留給他的是一張白紙,任他書畫,他可以更輕鬆方便的重新分配整個鹽州的格局、利益。
數天後。
武懷玉站在了長城要衝五原城的城樓上,一切如他預料的那樣,梁師都絲毫不想跟他打,直接撤,撤兵遷民,堅壁清野,直接退出了鹽州。
他們一路撤到了夏州長城以北,紅柳河一帶。
武懷玉給長安天子報捷,不費一兵一卒,成功收複鹽州,奪回兩縣四鹽池和三十六堡。
蘇烈成功與夏州都督段德操會師。
段德操帶著劉蘭成、劉旻,率夏州軍也收複了白於山以北,長城以南諸地,還把紅柳河西岸之地恢複,現在控製了長城內的寧朔縣,長城外紅柳河以西的長澤縣。
梁師都據守紅柳河下遊的朔方城,並仍控製著橫山山脈東的銀綏之地。
但隨著武懷玉、段德操兩軍的進軍,其原本控製的白於山、長城一線防禦,徹底的被撕開。
現在他東有黃河,北有沙漠,西南是唐軍控製的長城、白於山防線,他完全陷入了一個死地,特彆是失去鹽夏長城防禦後,已經徹底的暴露在唐軍麵前。
主動的後撤,雖避免在外線跟唐軍戰鬥,卻也讓他退無可退,喪失了戰略緩衝空間了。
大唐輕鬆取得了第一階段的戰略勝利,優勢巨大。
靈州都督薛萬徹率軍北上,把宥州實控,這使的現在的武懷玉特彆安全,北有宥州,替他擋著河套的鬱射設,東有段德操,替他擋著朔方的梁師都,背後還靠著慶州的段駙馬。
武懷玉的鹽州現在都接觸不到敵人了。
靈州都督府的一名隨行參軍向懷玉建議,將士們閒著也是閒著,不如派出去圍剿之前附逆的那些叛羌逆胡。
這家夥迫不急待的又想捕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