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把踩好的泥巴攏成一道土牆,也不會往下垮塌,燒磚瓦的黏土才算是踩製好了。
窯匠用鐵絲製成的劃弓,劃下一塊泥巴,放入蘸有乾沙的木製磚模子,再劃去多餘的泥巴,端到平整好的曬場將磚坯磕出。
磚坯子製好後,整齊地排列在土窯前的空地上。晾曬兩天慢慢變硬之後,便將一塊緊挨著一塊排成一行一行的磚坯,用木拍板將其拍光、拍平,看上去菱角分明即可。
磚坯有八九成乾後,堆積起來自然乾,大約一個多月後就可以裝窯、燒窯了。
磚坯做好後,就開始製作瓦坯。
製作瓦坯的模子是用小木條拚裝成一個小木桶型狀的‘瓦桶子’,窯匠把瓦桶放在一個活動的旋轉台上,瓦桶上還需套一層略濕的細布。
窯匠在細布上均勻的抹一些草木灰,這樣能使瓦坯與瓦桶自然分離。
一切就緒後,窯匠用劃弓劃上一層厚薄大小都合適的泥巴貼在瓦桶上,把手打濕,一手來回轉動車瓦台上的瓦桶,一手抹瓦桶上的泥巴,將瓦坯子抹勻,端到曬場將瓦坯子磕出即可。
做好的瓦坯,一頭要稍寬一點,寬的這頭也要稍厚實一點,窄的那頭也略薄一點。等瓦坯乾後就可以上架陰乾裝窯了。
兩人走到後,見趙慧芳和張秀香弓著身子在堆成小山的黃泥堆前,一邊往箢兜裡刨土,一邊往外撿混在黏土裡的草根和樹根。
旁邊還堆著不少從荒地裡挖出來的石頭。
山裡人覺得石頭砌的房屋基腳比磚頭的更加牢固,在修房子的時候,基腳全是用石頭砌成。四棟房子的基腳,這些石頭遠遠不夠,還要去河壩裡撿一些回來。
這年頭的人修房子,大多都是就地取材,很少花錢去買。
石頭是從河壩山裡撿來的,連砌牆、平整院壩、屋子用的砂石也不用花錢買。隻需等雨季過後,去河邊豎幾張砂網篩河砂,挑回來拌上黃泥平整院壩屋子。
李秋月看了一圈,“在這一片挖黃泥燒磚瓦好,省得以後修房子的時候還要平整。”
“他們動作還挺快的,樹樁子都挖了這麼多出來。”楊春燕說著上前放下箢兜,“大嫂,挖了這麼多了啊?”
趙慧芳抬頭,“你們咋來了?”
“天陰沉沉的,擔心要下雨,我們把金剛藤挖了就回來了。”
楊春燕和李秋月挑起箢兜,朝土窯那邊走去,半路上遇到推著雞公車往回走的周懷軍,見兩人過來忙讓到一旁。
磚瓦窯離苞穀地有半個小時的路程,也不是那種大型的磚瓦窯,就是一個山包形的土窯。
到了土窯前,周父和周懷榮還在搭建棚子,已經搭好的那一半棚子裡已經堆了不少黃泥,還有些灌木。
兩人將箢兜裡的黏土倒在草棚裡,又繼續往回走,幾人就這樣一刻也不停的在土窯和土堆間來回。
快要收工的時候,開始起風了,山頂黑壓壓的,眼看就要下大雨了。
楊春燕幾人挑著最後一挑黏土到了土窯前,“老漢,回去了,馬上要下大雨了。”
“來了!”周父和周懷榮從竹梯上下來,“剛剛把最後一點蓋好。”,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