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好景不長,二戰之後,美利堅的反壟斷法出台,規定從此以後,製片公司不能再插手發行與院線,加上隨著電視業興起、創始人梅耶離去,風水輪流轉,米高梅不複往日輝煌。
1970年,米高梅被美國賭業大亨科克裡安買下,就開始不務正業了。
這個精明的賭城商人看中的是米高梅的品牌價值,開始涉足地產領域,當他把米高梅MGM和雄獅標誌貼到大飯店、飛機以及賭城拉斯維加斯的主題公園上時,就注定了米高梅與電影漸行漸遠,也注定了昔日怒吼的雄獅變成了全球巡演的馬戲團。
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米高梅還收購了由喜劇大師卓彆林出資創建的聯美,隻不過這兩家老牌公司,當時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也隻有6%——原本屬於聯美的007版權也正是這個時候成為米高梅的IP。
這一次米高梅會賣身出售,除了這些年這家公司的發展已經不複往昔之外,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鴿子吳的《風語者》——單片怒虧1億,導致當時米高梅累計債務達到20億美元,再也撐不下去的米高梅,於2003年宣布了一個令好萊塢嘩然的決定:賣身!
於是在去年的時候,由索尼牽頭,聯合了一些華爾街資本,組成一家財團,成立了“米高梅控股公司”對米高梅進行收購。
這一次的收購,並非是由索尼營業出麵——1989年,索尼耗資34億美元,買下了好萊塢“八大”之一的哥倫比亞影業,打入好萊塢,後來改名為索尼營業——而是由索尼總部直接進行的。
“米高梅控股公司”包括了五方財團,除了索尼公司,還有普羅維登斯股本合夥公司、德克薩斯太平洋資本基金、DLJ商品銀行合夥公司,以及辛克萊家族信托。
同原時空不同的是,這一次參與到收購米高梅的,是辛克萊家族,而非原時空的康卡斯特——環球影業母公司,全美最大的有線電視公司。
這一次他們收購米高梅的出價為48億美元,其中是承擔了米高梅20億美元的債務,然後五家各出資5.4億美元——索尼公司需要使用米高梅的片庫和發行未來米高梅的電影,因此多出了1億美元。
這五家在“米高梅控股公司”的持股均分,各擁有其20%的股份。
辛克萊家族之前抵押公司股份的貸款,就是用於參與這個項目——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獲得一部分米高梅片庫的資源,從而可以經手,再在旗下的電視台進行播放。
要知道當時,米高梅的片庫,擁有4100部影片和10600部電視劇集!
因此將在今年上映的《007:皇家賭場》,索尼不但負責了該片的發行,且製片公司索尼哥倫比亞首次也參與到了007係列電影的製作中,那個自由女神像的著名Logo,第一次出現在了007電影的片頭,與米高梅的Logo並列……
事實上,索尼公司是這一次收購中最賺的一個,因為除了參與到了大IP《007》係列的製作中之外,最重要的,現在開始,到了下一代影碟格式決定勝負的時候了,那就是索尼支持的藍光DVD,與東芝和微軟支持的HD-DVD的大戰!
最終索尼擁有了米高梅4100部電影的資料庫,加上索尼電影娛樂公司自身的3500部電影,一口氣超越擁有6500部電影的時代華納成為世界第一。
而且有了這些電影資源,索尼可以以此為彈藥在影碟大戰上大有作為,所以收購米高梅之後,索尼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雙方的片庫中挑了1400部影片,輸出成排他性的藍光格式,以在同東芝的格式大戰中占據優勢。
所以當時在索尼收購米高梅之後,好萊塢就普遍認為,索尼主導的收購計劃並非意在製作電影。
果然不出所料,索尼拿下米高梅之後,就計劃關閉米高梅除007係列電影和《粉紅豹》係列電影之外的幾乎所有攝影棚,這意味著大規模的裁員。
因此也無怪於約翰·史密斯從現在就看出來了,家族的這次投資,雖然說不上是徹底失敗——至少還拿到了許多米高梅片庫中的影片播放權,但僅僅從投資米高梅來說,還是很難讓這家公司“起死回生”,那20%的股份,現在已經不值最初投資的5.4億美元了,甚至連4.5億美元恐怕都難說……
而巴倫則更加清楚,他記得原時空,索尼為首的財團在2005年收購米高梅的時候,這家公司虧損高達20億美元……
但在收購的4年之後,2009年,米高梅的虧損,則幾乎翻了一倍,達到了37億美元!,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