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倫前世的時候,安華高是在2005年的年底,完成對安華高收購的交割的,然後到了2009年,陳富陽帶領安華高赴美上市的。
而現在,陳富陽表示,希望安華高能夠在近期就嘗試IPO上市,因為安華高的業績,已經完全滿足了上市的需要。
這其中的差距,就來自於Rich23資本與前世的私募基金KKR和銀湖資本對安華高完全不同的收購方式,以及經營方式。
Rich23資本對安華高的收購,是采取的全現金收購,並沒有進行融資——在當時,Rich23資本的資金充裕,無需采用杠杆收購的方式,因此被收購後的安華高,也就是安捷倫的半導體業務,得到了完整的保留,這也讓它們在後麵的業務發展,更快的進入正軌。
而原時空私募基金KKR和銀湖資本對安華高的收購,說白了,就是“門口的野蠻人”式的收購,通過杠杆融資收購後,對公司進行資產重組,賣掉不重要的業務,然後儘力完成再次上市,最後拋售股票或者再次整體出售,以獲取利潤。
在巴倫前世的2005年,KKR聯手銀湖資本牽頭收購安捷倫半導體事業部,當時的交易總成本為27.15億美元,交易對價為26.6億美元。
他們是以KKR和銀湖資本為首,加上其他一些機構組成的財團,直接投資13億美元的收購本金——其中10.5億美元為普通股,2.5億美元為可轉換優先股。
除了直接出資外,其餘資金來自債務融資,其中在美利堅市場發行債券10億美元,期限8-10年,利率水平也很高的,浮動利率在當時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基礎上上浮5.5個百分點。
2005年下半年的Libor美元利率,在4-4.8%之間,因此當時KKR和銀湖資本為收購安華高發行的債券,利率已經高達10%左右,融資成本並不便宜。
此外,他們還獲得銀行7.5億美元7年期長期貸款和2.5億美元6年期循環貸款授信——這些在收購過程中僅使用了4.75億美元長期貸款。
然後,在收購進行過程中以及收購完成後,由KKR和銀湖資本所控製的董事會,迅速對安華高進行資產重組剝離,出售與其下一步發展定位關係不大的資產,迅速回籠資金。
比如,2005年10月,收購安華高尚未完成交割(12月1日交割)時,即達成協議將存儲業務出售給PMC,2006年2月底完成交易,扣除成本獲得4.2億美元。
2006年2月,又將打印機專用芯片業務出售給Marvell,2006年5月完成交易,扣除成本獲得2.45億美元——交易中還約定了超額收益分成條款,所售業務板塊達到設定收入目標,受讓方Marvell另行支付轉讓款不超過3500萬美元。
2006年11月,將圖像傳感器業務出售給美光(Mi)獲得5300萬美元,並約定業績指標達到預期目標後,美光公司將另行支付不超過1700萬美元績效分成款。
除此之外,安華高還將與圖像傳感業務相關的知識產權打包出售給另外一家公司獲得1200萬美元。
隨後2007年10月,又將紅外光業務出售,獲得2000萬美元。
然後在這期間,安華高又通過嫻熟的資本運作技巧,不斷的降低財務成本,降低所需要承擔的債券和貸款的利息。
通過快速的資產剝離和債務重組,安華高的財務成本支出壓力不斷好轉,利息/債息支出從2006年度的1.43億美元降到2010年度的3400萬美元,降幅非常明顯。
這樣的操作,顯示了經營團隊和收購方高超的資本運作技巧。
當然,安華高也需要對這些資本運作,進行“知識付費”——也就是支付高昂的服務費給KKR和銀湖資本,從實施並購到安華高公開上市,兩家基金從安華高收取的各種谘詢費、顧問費約1.2億美元。
最後,就是安華高IPO上市,兩家基金開始“盈利退出”,2005年12月收購完成,用了不到4年時間完成重組上市,兩基金預期收益超過12倍,到2012年,兩隻基金基本退出安華高。
而同他們“賺一筆快錢就走”不同,巴倫買下安華高,則是更在意這家未來會居於前五的半導體公司,對於他布局的一些產業的協同作用,因此不但在收購之後,沒有裁減其業務,還對未來的手機、汽車傳感器等相關的業務,進行了針對性的收購和加強。
至於說陳富陽提到的希望安華高在近期IPO上市的事情……
事實上,巴倫在心裡其實並不希望安華高這麼早上市的,因為馬上就麵臨次貸危機了,在一年多以後,次貸危機爆發,那麼安華高肯定會受到影響。
不過他本人對於半導體業務並沒有太多的經營經驗,而且在原時空,陳富陽也是帶領安華高在上市之後,通過一步步的資本運作,最後蛇吞象並購了半導體巨頭博通……
因此他在這方麵,還是決定相信陳富陽的判斷。,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