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羅孚把自己賣給了兩個買主,賣身兩次才導致了知識產權不清晰,有了南汽上汽之爭。
不過雖然南汽在資曆上,是上汽的“老大哥”,但此時已經今非昔比。
首先,這一次對羅孚汽車的收購,讓南汽傷筋動骨,因為其收購羅孚,明麵上是花了5300萬英鎊,但實際上運作這一次的收購,它們前後投入了30億華幣,而後期消化還需要百億華幣……
但南汽在轎車領域先後推出的英格爾、新雅圖、菲亞特(南汽的合資公司南汽菲亞特的產品),乃至收購羅孚後推出的名爵,市場銷量都不儘如人意。
這就導致了南汽此時陷入了資金困局,對於轎車領域的研發,已經力不從心。
而上汽已經成為華夏本土最前列的車企,在兩家的競爭中,處於優勢的位置。
巴倫知道,雙方的衝突,最終還是在原時空的2007年底,以上汽並購南汽告終,但現在,他準備加入戰局,從上汽口中將南汽搶先收購。
當然,他也知道這次的操作並不容易,畢竟上汽和南汽,都屬於華夏的國企,在上層不希望雙方爭鬥內耗的時候,稍加推動,就很容易實現並購重組。
但他同時也知道,早在2003年的春節期間,華夏發改委就曾把上汽和南汽的領導拉到一起,希望雙方實現重組,但最終不了了之。
這說明南汽自身也並不想被上汽吞並,後來在2007年他們還是並入上汽,也是因為實在是在孤注一擲,收購了羅孚公司之後,後推出了MG3、MG7等轎車產品,產品投放市場後的第一年銷量隻有可憐的三千台,這一次失敗也導致了南汽實力不濟,最終隻能服從安排。
除此之外,不管是上層推動上汽和南汽合並,還是上汽主動合並南汽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雙方針對羅孚公司的知識產權之間的衝突。
當初上汽以6700萬英鎊買下羅孚25、75車型及發動機的知識產權,南汽以5000萬英鎊收購了羅孚、MG、以及其發動機供應商Powertrain。
在這之後的兩年中,上汽、南汽分彆在羅孚的平台上推出了上汽榮威和南汽名爵兩款自主品牌產品。
這兩款車同出一源,兩家企業在營銷中同樣強調其英倫風格,可以說是處處針鋒相對,內耗趨勢明顯。
但巴倫如果巴倫對福特公司和大眾集團的英倫汽車品牌收購得以完成,那就並不再需要羅孚汽車的那些品牌和技術,完全可以同上汽達成協議,把南汽所擁有的羅孚公司“遺產”出讓給對方,隻需要獲得南汽集團就可以了。
因此這樣的話,對南汽集團的收購,並不是沒得談。
在他如此交代了黎璐之後,這位天合資本的CEO,便開始去同南汽方麵,就收購南汽集團開始進行了接觸。
當然,想要真的能夠出到另蘇省方麵,也就是南汽集團的控股方,能夠心動的條件,還需要巴倫這邊給予助力——比如在天合資本收購南汽集團之後,除了將生產基地留在蘇省,並且擴大規模之外,還能夠同某個英倫的豪車品牌完成本土化的合資項目。,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