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海上風電(2 / 2)

詹姆斯?布裡斯在隨後發表的論文中如此描述他的風電機組:

“這台風電機組采用三腳架的設計,風軸長33英尺,風臂長13英尺,端部有帆布製作的風帆,通過繩索和飛輪連接一台布爾津發電機。”

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風力發電毫無性價比可言,因此,它並未受到社會的重視。

直到1970年,英倫才開始重新評估工業規模風力發電的可行性。

1991年,英倫第一座商業運營的陸上風電場在英格蘭南部Delabole地區建成,安裝了10台單機容量為400千瓦的風電機組。

然而,由於現代風電機組的尺寸越來越大,英倫對陸上風電設施提出的125米限高要求,近年來在技術上限製了陸上風電的開發。

因此,英倫人很自然地將目光投向了大海。

英倫四麵被北大西洋圍繞,海域麵積廣闊,大風天氣頻繁,海上風能資源約占歐洲總量的三分之一,號稱歐洲第一。

據估算,如果英倫將其0-25米水深海域的三分之一開發,就可以使風電裝機規模達到4000萬千瓦,完全足夠英倫全國的電力需求!

當然,在海上風電剛起步時,英倫麵臨的問題是成本太高。

英倫政府的解決辦法是,要求電力提供商必須以規定價格采購一部分風電,否則就需繳納罰款,此即從1990年開始實施的NFFO機製。

在起步階段,借助該政策,英倫海上風電行業獲得了至關重要的財政補貼,從而在成本高昂的初期得以生存。

得益於NFFO機製,英倫的第一座海上風電場Blyth於2000年建成,這是全球第三座海上風電場。

Blyth海上風電場僅安裝了2台單機容量為2兆瓦的風電機組,它們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

不過發展海上風電,還有一個要求,就是需要獲得王室的許可……

因為按照法律規定,英倫海岸線以外12海裡的海域,絕大部分屬於“英倫女王持有的公共財產”,由一個半獨立法人實體Estate代為管理。

因此,英倫海上風電,特彆是初期近海淺水海域的項目開發,必須得到Estate的許可。

在1998年,英倫風能協會,即現在的RenewableUK,在英倫政府的同意下,開始與Estate協商並於1999年達成協議,由後者發出17個具有試驗性質的項目建設許可,主要目的是積累海上風電場建設和運營經驗。

這就是英倫海上風電開發史上的“初始輪”,起點很高,總裝機容量達到120萬千瓦。

到了2002年後,NFFO機製逐步被RO機製取代。

後者在本質上是前者的升級版,將英倫電力提供商必須采購的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1.1%,並將於2015年進一步增至15.4%。

達標的電力提供商每提供1兆瓦時的並網電力,會獲得一份ROC。

到2008年,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被區分開,電力提供商每提供1兆瓦時海上風電的並網電力,會獲得雙份ROC。

2003年,依托RO機製框架,英倫在第二輪海上風電開發中授出了15份建設許可,規劃裝機容量達到720萬千瓦。

2008年,英倫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丹麥,躍居世界第一。

同年,經過對前兩輪經驗教訓的總結,Estate批準了規模龐大的第三輪海上風電開發計劃,規劃裝機容量達到2500萬千瓦。

因此英倫配電公司本身在英倫本土進行電力配送,就需要按照規定購買11.1%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這也是聯合能源集團願意介入到海上風力發電的動力所在。

雖然說海上風力發電的成本,在此時依然要高於化石能源和核能發電,但政府方麵同樣對此進行了相應的補貼,並且本身英倫配電公司就需要購買相應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到了六年以後,這個比例就要增加到15.4%。

而且巴倫也知道,在未來華夏公司介入這一領域之後,風力發電的成本就會大幅降低,加之英倫本身就擁有豐富的海上風力資源,因此提前進入到整個領域,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