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倫前世的時候,巴克萊銀行因涉嫌操縱LIBOR,麵臨總額超過4.5億美元的罰款。
瑞銀集團和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也因操縱利率遭英美監管機構重罰逾25億美元,全球還有十幾家金融機構也因操作LIBOR而被調查最終獲得了天價罰單。
但其後果遠不止如此,最終英倫銀行業協會因此被剝奪了製定和監管LIBOR的職責,而由英倫政府重新選擇掌控LIBOR的“新主人”。
當時參與競爭LIBOR製定權的,包括倫交所和路透集團,最終紐交所的母公司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以1英鎊的象征性價格從英倫銀行家協會收購了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運營商BBALiborLtd。
這背後的原因,如果說沒有美利堅政府的施壓,恐怕不會有人相信。
畢竟LIBOR製定權的競爭,事實上就是一場金融定價權和話語權的爭奪戰。
事實上,早在去年的時候,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的蓋特納,就曾向英倫央行行長提出改進LIBOR機製的六項建議,其核心就是加強美利堅銀行對LIBOR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蓋特納的六項建議中就包括強烈要求允許更多美利堅銀行加入定價機製;為美利堅貨幣市場專門增加一個新的LIBOR利率品種;以及儘可能消除銀行操縱和誤報動機,關鍵是增加參與定價的銀行數量,尤其是美利堅銀行數量。
隻不過當時的英倫方麵,直接拒絕了這些提議。
巴倫知道,美聯儲對於LIBOR機製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心知肚明,卻故意引而不發,他們在等待出手的最佳時機。
畢竟對於英倫銀行業協會和英倫商業銀行長期主導該機製,美聯儲一直心懷不滿,曾多次強烈要求增加美利堅商業銀行的定價權和話語權,英倫央行卻始終置之不理。
一直到三年後,英倫銀行業因操縱LIBOR醜聞威信掃地,LIBOR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遭到普遍懷疑,美聯儲立刻抓住機會,迅速倡議以新的基準利率來取而代之。
也就是說,在LIBOR操縱醜聞爆發前的現在,乃至於更早的時候,其實包括財政大臣達林在內的英倫政府方麵,對於英倫銀行業協會對LIBOR操控的事情,就已經有所耳聞了。
之所以他們一直都沒有做出什麼反應,沒有進行調查,原因也是多方麵的。
首先就是達林他們低估了這些大銀行對LIBOR操控的嚴重程度,這無需多言,畢竟在次貸危機之前,或許這些銀行的確還並沒有太大規模的對LIBOR進行操控,最多隻是存在於某些交易員之間的默契之中。
但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因為在投資上大規模的虧損,以及銀行內的流動性危機,因此為了增加盈利,以及令自家銀行在外界看來的表現更好一些,這種對LIBOR的操控,才會愈演愈烈――否則美利堅也無需等到2012年才開始引爆這個醜聞了。
另外,目前英倫相關的金融監管部門,更重要的工作,還是保證其銀行業的穩定――為此,它們甚至不惜對相關報道的媒體開刀,也就暫時顧不上LIBOR有可能的操控這種“小事情”了。
而且在達林他們看來,或許這些銀行對LIBOR的小小操控,也有迫不得已的地方,畢竟需要保證大家對銀行業的信心,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他們也有稍稍縱容一下的理由。
最後,就涉及到美聯儲方麵了――美利堅一直想要增加乃至完全掌握對LIBOR的製定和監管權,這些心思英倫方麵又怎麼會不知道呢?
在並沒有進行徹底調查之前,認為英倫銀行業協會對LIBOR的操控隻不過是一點小小的越界的達林,自然不希望因為“自曝”此時,而給美聯儲遞刀子,給他們參與進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