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西知道,巴倫所說的,還有包括高盛在內的一些華爾街銀行同之前那家德國金融機構的“保險協議”,現在這些協議,都要由LCR羅斯柴爾德集團來承擔了。
在之前說起過,當初希臘為了能夠加入歐元區,聘請了高盛集團來幫助他們進行“財務優化”,具體的做法是:
希臘發行一筆100億美元的十年期國債,分批上市――這筆國債由高盛旗下的銀行負責將希臘供給的美元兌換成歐元,到這筆債款到期時,將仍然由高盛將其換回美元。
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假設兌換時按公開的實際彙率核算的話,就沒有文章可做了。
事實上,高盛的“構思”在於人為擬定了一個彙率,使高盛得以向希臘貸出一大筆現金,而不會在希臘的公共負債率中表現出來。
簡單來說,假設1歐元以商場彙率核算等於1.35美元的話,希臘發行100億美元可獲74億歐元,可是高盛則用了一個更為優惠的彙率,使希臘取得84億歐元。
也就是說,高盛實際上是在其中給予了希臘10億歐元的借款,但這筆錢卻不會呈現在希臘當時的公共負債率的計算數據裡,由於它要十年後才歸還,這樣,希臘有了這筆現金收入,使國家預算赤字從賬麵上看僅為GDP的1.5%,這樣就符合了歐元區的準入門檻,令希臘可以成功的加入到歐元區之中。
除了用這種方式之外,高盛還為希臘設計了多種斂財卻不會使負債率上升的辦法――如將國家彩票業和航空稅等未來的收入作為典當,來交換現金。
這種典當換現辦法在計算中不是負債,卻變成了出售,即銀行債款證券化。
最終高盛也憑借他們的這一次服務,從希臘政府那裡拿到了3億歐元的傭金。
不過在進行這些操作的時候,高盛深知希臘通過這種手段進入歐元區,其經濟必然會有遠慮,最終他們借給希臘的10億歐元借貸,不免會有比較高的償付風險。
高盛為防止自己的出資打水漂,便向德國一家金融機構購買了10年期的10億歐元CDS“信譽違約交換”,以便在債款出現付出問題時由承保方補足虧空。
CDS可以說是造成次貸危機的一?重要原因,特彆是美利堅國際集團,當初就是因為開出了太多的次級貸款債券相關的CDS,最終走到了破產的境地的。
如果僅僅隻有高盛這一家的CDS的話,那麼LCR羅斯柴爾德集團還並不至於立刻進入窘境,畢竟高盛同希臘的10億歐元貸款的期限是10年,也就是截止到2011年,而他們購買的CDS,也是10年期的,到期時間也是2011年,也就是說距現在還有一年多的時間……
但除了高盛的CDS之外,在此之後,他們還牽線搭橋,為華爾街的其他銀行也介紹了包括希臘在內的一些歐洲主權債務的客戶,並且這些銀行也非常謹慎的購買了CDS,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本著做生不如做熟的想法,是向德國的那家金融機構購買的,現在這些CDS的承保方,就成了LCR羅斯柴爾德集團……
並且其中相當的一些CDS,是在明年就會到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