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德法分歧(2 / 2)

並且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在一次以歐盟為主題的研討會上,毫不客氣地對奧朗德上任後的經濟政策進行指責。

施羅德認為,目前的法國就像2003年的德國——德國在當時處於非常惡劣的經濟環境,被稱為“歐洲病人”,施羅德後來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讓德國走出了困境。

施羅德提醒奧朗德說:

“法國總統的競選承諾,最終會在經濟現實的牆上撞得粉碎。”

施羅德認為,奧朗德在就任之後將部分法國工作人口的退休年齡由62歲提前到60歲,這是一個“不良信號”,法國政府沒有財力支撐這一措施。

他還認為,奧朗德為了實現減赤目標,一味增加稅收,這不僅會造成法國資本的外流,也會導致法國就業市場的崩潰。

“隻要向外界發出兩三個錯誤信號,我們的法國朋友就會麵臨殘酷的現實”。

對此,法國《費加羅報》評價說,施羅德高聲說出了默克爾政府人員不敢公開表達的擔憂。

當法國媒體要求德國總理府和部委官員公開評價法國經濟形勢時,往往會遭到拒絕。

但是,一些德國官員仍然會在私下表達自己對法國經濟形勢的擔憂。

例如,一名德國政府高層官員私下表示:

“《圖片報》

有些誇張。法國既不是希臘,也不是西班牙,也不是意大利。但是,法國的情況讓人擔憂。”

這名官員認為,法國的鄰國都在進行勇敢的經濟結構改革,奧朗德在意識形態上與這些鄰國相比顯得孤立。

對德國政府影響力最大的一些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奧朗德大幅提高稅收,卻在減少開支方麵“過於害羞”,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法國經濟窒息並增加失業。

他們認為,隻有對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和實施嚴格的預算紀律,才能給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積極影響。

德國的經濟學家們給奧朗德開出了一係列擺脫經濟困境的“良丹妙藥”:

降低工資成本、廢除35小時工作製、推動競爭、降低稅收、改革退休製度等。

不過,分析認為,奧朗德作為一名左派總統,可能沒有勇氣去采取這些更具有右派色彩的經濟政策。

因此艾希莉對默克爾秘書的話,言外之意就是他們對於奧朗德的一些政策也是不認同的——畢竟眾所周知他的理念偏向左派,而在此之前也並沒有多少執政的經驗,因此在政策方麵,帶著些“理想主義”也是正常的。

但說到底,他的這些政策,不管是激烈的加稅,還是繼續放鬆工人的福利待遇,都會引起法國國內資本的不滿。

相信現實會很快令他調整政策的——相信這些也是德國方麵所願意看到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