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願意看到一如前世一樣,英倫就此同歐洲漸行漸遠,最終導致脫歐的結果,那麼巴倫就開始積極的在德法以及英倫之間進行著斡旋。
卡梅倫並非一定不願意為歐洲債務危機的解決出資,他在之前也表示過,英倫可以出資100億歐元,不過希望是在20國集團的架構內,而不是通過IMF——當然,他的這番言論也引起了IMF總裁,英倫前首相布朗的不滿……
而且在回到國內,麵對包括工黨和聯合政府內部的抨擊聲音的時候,卡梅倫雖然在議會中為此辯解,但也不是沒有後悔的想法。
因此這個時候,同法國、德國方麵都關係還不錯,同時也能夠與卡梅倫直接對話的巴倫,也就成為其中斡旋的最佳人選了。
要知道,在之前的歐盟峰會中,薩科齊和卡梅倫兩人可是直接吵了起來,薩科齊當時對卡梅倫直言:
“我們受夠了你對我們的批評,受夠了你的指手畫腳。你說你憎恨歐元,你不想加入歐元區,可是現在你卻想在我們的會議上乾擾我們。”
因此如果再讓雙方直接對麵,恐怕最終的結果還是不歡而散。
最終,在今年的年初,在巴倫的態度強硬的“勸說”之下,卡梅倫最終改變了態度,表示願意承擔英倫的責任,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資300億歐元,在英倫態度的轉變帶動之下,其他的非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也陸續的答應了他們之前所承諾的注資份額。
不過歐盟方麵,法國和德國也對英倫進行了一定的妥協,在2012年1月的歐盟峰會上,他們調整了之前的“財政新約”……
最新版本的財政新約規定,年度結構性赤字不得超過GDP的0.5%為締約國中期財政目標,但允許締約國“在控製範圍之外發生對政府財務狀況構成重大衝擊的非正常事件,或在修訂後的《穩定與增長公約》定義下的嚴重經濟衰退時期,暫時偏離中期目標。”
在那次的歐盟峰會中,卡梅倫對原本強硬的歐盟財政新約最終做出的妥協表示滿意。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巴倫有時候也會感覺很是無力。
畢竟即便是現在,他能夠做的也不是太多,以英倫來說,無論是融入歐洲,還是脫歐,都有好處和壞處。
比如說英倫加入歐元區的話,那麼喪失對本國法幣的自主調節政策,無論是對應英倫的經濟,還是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會形成巨大的挑戰。
並且以現在的情況看來,還要承受其他像是希臘、愛爾蘭等經濟沒有競爭力,卻需要為本國國民提供超高福利的國家的拖累。
但不加入歐元區,那麼像是歐債危機這種情況下,要保持在歐洲的影響力,也還是需要像是這一次歐盟峰會時候一樣,拿出錢來對那些國家進行救助。
好處就是能夠獲得廣闊歐洲市場,畢竟在歐盟內沒有關稅壁壘,因為申根區內人員流通也非常的方便,這能夠讓英倫的企業在歐洲市場中具有亞洲和北美公司更大的優勢,令歐洲市場成為其“根據地”。
不過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有好處,自然是需要承擔責任,特彆是像是英法德這樣歐盟中的“大個子”,那麼也需要承擔更多的歐盟支出……
如果英倫脫歐……
那麼就會像巴倫前世一樣,失去了歐洲之後,首先對於英倫國內的製造業來說,就是非常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