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兼容百家(1 / 2)

在司馬懿的猜想和設計當中,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完成經濟的循環,也能夠從多角度,捆綁利益獲得者,從而提高階級穩固度,以及統治者的威嚴和威懾,加強對下的統治。

可以說,通過這種方法,在短時間之內,使得安息帝國對內的控製,變強許多。

而一個帝國對內的控製一旦上升,其所能夠發揮出來的實力,自然也是強大的。

有了提升過後的實力,自然也能夠正麵去應對羅馬帝國,從而給羅馬帝國放血。

當然,使用這種方法也是有上限的,通過這種上限,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製約安息帝國所能夠獲取到的力量,從而避免安息帝國脫離他的掌控,徹底獨立出來。

畢竟隻是為了讓安息帝國更好的給羅馬帝國放血,可不是讓安息帝國徹底活下去。

“所以說這個上限,就是由絲綢來決定的?”徐庶想了想這個計劃當中的變量,若有所思的說道。

司馬懿自信的點了點頭,隨即開口說道,“根據藏書塔裡麵的供需關係一書所說,裡麵論述了一個非常樸實無華的真理,那就是商品當中,如果沒有其他強製或者蒙騙乾涉,真實供應大於真實需求,價格自然會下降,靠著最簡單,也是最樸實無華的降價,從而獲得市場,反之,如果供應小於需求,那麼價格就會上升…”

當然,這一套理論也屬於自然情況下,沒有其他乾涉才會出現的現象,現實當中會複雜的多。

諸如什麼饑餓營銷,廣告效應,社會效應,政策效應,從眾效應等等,多方麵決定了一件商品的供需關係和價格。

而司馬懿做的方法,就是最樸實無華的一點,那就是增加商人的數量,增加購買的次數,加從業人員和運輸的安全率,從而加大絲綢的輸入。

在這個過程當中,必然會導致供需增加,那麼與之相對的,供需關係也就會逐漸發生變化,甚至有可能出現價格下跌的趨勢。

而就是這一點,便是用來製約這一套經濟循環的上限,避免超出自己手中掌握的上限。

為了完成這一點計劃,前期的鋪設,自然堂必不可少。

在蔥嶺地區,司馬懿做的方法,除了加強保證玉門關到蔥嶺地區的道路安全以外,就是增加絲綢數量的外售。

畢竟有商人要來買,也得有貨賣才行,按照他對於安息帝國市場的大致估算,司馬懿結合了一下安息帝國貴族人數,然後簡單代換一下漢帝國貴族之間的絲綢消耗量,給出了一個大致數量。

隨後想了想,還在安息帝國西邊的羅馬帝國,貌似比安息帝國更強,貴族數量自然會更多,但是上百年來都沒有拿下安息帝國,考慮到遠征的因素,司馬懿直接按照安息帝國兩倍的數量來進行計算,然後得出了一個大致結果。

簡單的來說,就是準備安息帝國貴族消耗量的三倍,以此作為供需平衡的絲綢數量,而這個數量,就是用來限製安息帝國貿易的上限。

然而這種數量的絲綢,正常的外售和外貿,根本拿不出來那麼多。

不過誰讓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是司馬懿,本身背景極為優秀,聯係一下蜀地,長安,以及家族當中的人員,協調一部分資金和物資,從蜀中加大購買力度,就能夠彌補上這一部份空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