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準再過幾年,不隻是科幻片,就連愛情片都會用IMAX攝影機來拍攝了,畢竟大屏幕,分辨率更高,看著更加真實和投入。
“當然,我們開始放映吧!”
吳淵與編劇團隊,還有派拉蒙、環球的一眾工作人員一起落座後,放置於影廳最後麵的兩台放映機,便開始播放了。
他們每個人都拿起了剛才進場時分發的3D眼鏡戴上,準備欣賞這一場3D盛宴。
其實,原版的《星際穿越》並不是3D的,而是IMAX 2D拍攝出來的。
眾所周知,諾蘭是不喜歡3D電影的,他喜歡IMAX技術,但不喜歡IMAX 3D。
從《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再到《敦刻爾克》《信條》,每一部電影成本都過億美元,但都是2DIMAX膠卷拍攝。
高新科技是影片的組成一部分,但高新科技的過多發展,是不是徹底是好事兒,一直是一個爭吵不休的難題。
諾蘭就是堅定的否認黨。
他是一個恪守傳統式影片的電影導演,不但忠誠膠卷,全力支持電影院,並且隻拍2D影片,回絕3D技術。
他認為3D攝影機拍攝出來的畫麵,失去了2D膠片電影沒法替代的層次感,並且會把界麵變得比較灰暗。
“它更合適網絡遊戲或是其他讓人造成畫麵感的技術性,但針對影片觀眾們而言立體式的物品難以有親密接觸力。”針對3D技術,諾蘭給出了這樣的點評。
這是諾蘭的理論和想法。
但這不代表吳淵的想法。
夢中加上此生,吳淵已經做了快三十年導演相關工作了,他早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導演理念。
他的理念更偏向於卡梅隆的那一套,就是技術本身就是為了電影服務的。
可以不刻意追求新技術,但沒必要放著新技術不用。
正是影片技術性的飛越發展,讓看電影從單純的“看”,變成了沉浸式體驗的實際感受,才使得觀眾們進入到《黑客帝國》《阿凡達》那般的虛幻世界。
雖然,傳統式的膠卷和2D格式,能確保拍攝出的電影是一部100%原生態的影片,能維持原汁原味。
但3D能夠為《星際穿越》產生更強悍的視覺效果感受,能夠讓觀眾有一種更新奇的觀影體驗。
事實上,他的想法在2010年初的當下,確實是正確的。
《阿凡達》用事實告訴了所有人,IMAX 3D電影,就是一種會給觀眾帶來革命性、顛覆性電影的觀看體驗!
當派拉蒙和環球的一眾高管們,戴著3D眼鏡,跟隨著IMAX銀幕上的畫麵,進入《星際穿越》故事裡的那個近未來世界後,一切的觀感都是新奇的。
龐大又科幻的太空堡壘式空間站,帥氣的宇宙飛船,迥異的外星球,還有那玄之又玄的高維世界,以及科學顧問和三十名電腦特技人員合作,基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方程式而設計出的蟲洞和巨型旋轉黑洞。
“Amazing!”
“Crazy!”
“Unbelievable!”
一幕幕畫麵,配合上身臨其境的3D觀影效果,一聲聲驚歎聲,不絕於吳淵的耳中。
聽著周圍此起彼伏的驚歎聲,吳淵咧嘴一笑。
這就是他想要的觀影效果!,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