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的天安門廣場,跟後世區彆還挺大。
廣場四周沒有欄杆,也沒有進出的地下通道,一馬平川。
老百姓隻能通過周邊道路的斑馬線進入廣場,禮拜天,人流不少,再有好天氣加成,眼前成片成片的藍螞蟻。
小孩脖子上的紅領巾,大抵就是人們身上最豔麗的色彩。
“老高老高,看!這玩意好啊,整輛回去給孩子們玩!”
有位大爺,正在廣場上放孫子,小孩騎輛兒童三輪車,引來不少熊孩子的圍觀和豔羨。
在70年代,兒童三輪車還是個稀罕玩意。
後來80後出生的孩子,多半都有一張兒時騎三輪車的照片。
高進喜還真湊近觀望好一陣,約莫有些想法,去年畫照片攢了點錢。
“走,走,先拍張照片去!”
來到天安門廣場,怎麼能不合影留念呢?
後世的孩子們,總能在爺爺奶奶的泛黃相薄裡,找到一張“19XX年X月,天安門廣場留影照”。
在這裡做拍照買賣,曆史悠久,60年代,當時廣場上還沒人擺攤,在北側,靠近長安街那旮旯,自東往西有一排大傘,每把傘下都是一個照相處。
鏡頭對準城樓,專為旅客提供拍照服務。
生意火爆,以至於形成所謂的速成照相。
眼前這個年輕師傅,也學會這套,速度嘎嘎快,但李建昆他們這波生意,人卻不接。
“錢賺夠了是吧?”
強哥翻個大白眼。
“師傅,你這樣做買賣不行啊。”
小王試圖跟他曉之以理。
“哎都說了,不是不給你們照,你們五個人太多了,拍不清,分成兩撥嘛,要不湊成一團,高個站後麵。”
師傅的建議,他們又不能接受。
一起出來玩,滿想留個合影。又是挺有意義的照片,誰樂意隻露個腦殼?
這師傅為啥有生意不做,隻有李老師知道緣故。
這種速成照相模式,有兩個東西需要固定,一是相機,二是拍照點。
喏,沒看到前麵磚地上,用粉筆淺淺地畫了個圈麼。
人如果不全站在圈裡,相機會失焦,拍出來糊的。
這年頭的相機,常見的可並非便捷式,那玩意金貴,挎在胸前,神氣得不行。
形象一點的比喻,就跟掛個14寸黑白電視在胸口似的,回頭率百分之百。
二者價格相當。
而是眼前這種,一隻三腳架,撐起一個大盒子,上麵覆蓋厚絨布,形成小暗室。
照相館標配。
相機結構複雜,一般人玩不轉,師傅在這裡擺攤,會事先調好焦距、光圈和速度,最後隻視天氣和亮度的變化,略作微調。
這樣才能保證最高效率,實現流水線作業。
相機但凡一挪動,就要重新花時間調設。
李建昆走上前,準備嘮兩句,小王興致正高,怎能掃興?
沒錯,就是寵著。
“師傅,你拍張照片多少錢?”
“1快。”
“你挪挪機子,幫我們拍一張,我告訴你一個,一張賣到1塊5的法子。”
“我說同誌,彆添亂行嗎?這話說的,大家都這價,我一漲,誰還找我拍啊?”
廣場上乾這營生的,有四五個,五毛錢的差價,完全值得這年頭的老百姓排隊等。
李建昆抬手,指向圍觀兒童車的那撥人,道:
“你弄輛兒童車來,輔助拍照,那些頭回帶孩子過來玩的人,還能有跑?你不僅拍照,還提供道具,多收5毛有何不可?”
豁!
師傅眼神大亮,這點子可太棒了!
不用細想,一捋就知道能成。
還帶給他極大啟發,腦門上仿佛開了扇窗。
“怎麼說?”
“兄弟牛啊!得,我謝謝您嘞,這就給您安排。”
三劍客和小王皆笑歪嘴,還得是建昆哪。
老高感慨道:“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李建昆摸摸鼻尖,彆硬扯啊,學校可不教這個。
“來,三,二,一。”
“砰!”
沒錯,是砰,而不是哢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