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姑娘,稍等!”
人群漸漸從鋪子裡散去,人手一套衣服,有人倆套,金彪眼睛都笑彎了。
李建昆喊住主持場麵,唯一兩手空空的邊音。
邊音剛踏出門的腳,複收回來,疑惑道:“怎麼了?”
李建昆手裡拿著一身新衣裳,記得她的size,走上前笑道:“太感謝您了,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生意,這裙子送給您,聊表心意。”
正是她昨天第一口詢價的白色帶小黃花的連衣裙。
但後麵買的是另一款。
邊音驚訝,百來塊的東西,說送就送,“這……不好吧。”
“應該的,請務必收下,咱也不是國營單位,不礙事。”
這人可太會做買賣了,硬塞到手上,還不給推辭的機會,盛情難卻,邊音隻好收下,笑如春風,“你們這的衣裳稀罕,二環裡都沒有,回去我再給宣傳宣傳,指不定有人會過來買。”
要的就是你這句話!
圈子很重要,同一個圈子裡的人,消費水平大體是一致的。而作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大美女,她的圈子裡,同事占比應該還是很小一塊。
李建昆連聲致謝,將她送出門外。
4號鋪那邊,小王和陳亞軍同樣在送客。
不多會,陳亞軍哧溜衝過來,“彪子,怎麼樣怎麼樣,你賣了多少?”
“肯定比你多。”
“嘁,那可不一定,你說!”
李建昆樂意看到這種局麵,也不理會二人對賬互踩,悠哉吃早餐去了,今兒胃口好,那就驢肉火燒吧。
慶江坊裡,開始有星星點點的客人登門,劉小江忙著接待,徐慶有戳在櫃台後麵,卻全無做買賣的心思。
他剛算了筆賬,如果按人均消費50元計算,剛才那一波,瞅著不低於五十人,老賊一下入賬兩千五!
問題來了,這兩千五他到底能賺多少?
不搞清楚這一點,徐慶有今兒飯都吃不下。
“小江,你自己看鋪吧,我走了。”
“乾啥去慶有哥?”
“查服裝的行情!”
-----------------
羽生由美子,北大留學生。
我國來華教育事業,起源於50年代初,當時因為外交和社會發展需要,選拔了35名留學生,分彆前往東歐五國學習,對應的,五國也派遣來華留學生35人。
彼時稱之為東歐交換生。
最早的東歐交換班設在清華,52年因全國高校院係調整,轉入北大,從此拉開北大作為外國留學生主要院校的序幕。
截至嘩嘩嘩之前,北大共接受了1875名留學生,約占到全國高校來華留學生總數的26%。
從1972年後更是逐年遞增,留學生也開始遍布全世界。
1979年,北大新入校的外國留學生為86人,羽生由美子便是其中之一。
她覺得燕園的學習氛圍濃厚,對華夏文化也很癡迷,並不後悔在這裡求學,唯一讓她三個月還無法適應的是,在這裡,幾乎找不到讓她感興趣的娛樂活動。
這很重要。
她深得學習要領,知道勞逸結合的好處。
“小美。”
這是羽生由美子的中文名字,還有個姓,唐,唐小美。
她最癡迷的是大唐文化。
躺在勺園的一塊草地上,望著湛藍天空放鬆大腦的羽生由美子,昂起腦殼,是她入校後交到的朋友,來自米國的安娜,嗯,李安娜。
“腫麼了安娜?”
兩人用尚不熟練的中文交流,也是一種口語鍛煉。
“我雞道有個地方可以逛爹,美食,工藝品,小商品,服裝,都有!你想去嗎?”
“不了,上次不是去鎮上逛過嗎,一點都不好玩。”
羽生由美子興致缺缺。
“這回不一樣,那地方甚至有俺們那旮旯的衣服賣!”
羽生由美子憂傷扶額,讓你彆跟東北人多說話吧,撐手坐起,狐疑道:“真的嗎?”
在這裡還有一件不方便的事:如果帶來的衣服不好穿了,你隻能穿上那些毫無美感的黑白藍。
這個不好穿,有兩重意思,一是穿破了,二是過於另類。
中華文化講究一個入鄉俗隨,他們留學生並不想表現得特立獨行,以至於格格不入,此時提出的口號是,與中國同學一起“同吃同住,共同學習,共同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