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原來是個團夥(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5002 字 8個月前

第595章 原來是個團夥

李建昆不是第一次過來清華,畢竟這麼近,與北大倆隔壁。

單從環境上來講,80年代的清華與北大相比,實在乏善可陳,標誌性的能體現出“中西文化,薈萃一堂”特點的建築,僅有寥寥幾處。

二者在曆史底蘊上,終究相去甚遠。

北大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既是中華文脈和教育傳統的傳承者,也標誌著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選址以皇家園林為根基,頗為講究。

而清華的建立,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許多人或許並不知道,清華的前身為清政府的遊美學務處,也就是說,是一個專業派遣學生赴美留學的機構。

這個機構的由來,要從庚子賠款之後說起,彼時清政府賠償了駭人聽聞的4.5億兩白銀,漂亮國突然表示賠償的太多,可以退一點,用於辦學。

您要是以為他們良心發現,那可大錯特錯了。

首先,是他們自己將“應賠金額”虛高了兩倍多,被駐美公使梁誠發現。

梁誠深知被列強吃進去的利益,再想要回來根本不可能。於是提出一個“退款辦學”的折中之計。他算準漂亮國當時亟需豎立自己的正義形象的軟肋,同時也會讓漂亮國政府認為:可以趁機潛移默化地改善我國知識分子對漂亮國的印象。

事實證明,梁誠的計策湊效了。

1906年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給漂亮國總統的《備忘錄》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製這個國家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這個國家領導層的方式。”

是的,漂亮國同意把虛高的“應賠金額”退回,用於辦學。

隨後各種插手,弄出了一個遊美學務處,附設遊美肄業館。1911年4月,遊美肄業館改名清華學堂,同年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

說來好笑,後世有一種“清華是漂亮國捐建”的說法,甚囂塵上,也不知是哪些人在散播。

時值晌午,陽光明媚。

近春園的水岸畔,李建昆和一個戴鐵框眼鏡的青年人,並肩而行。京城的早春或許還有一陣兒,這裡的草木仍然呈一副凋敗之相,與朱先生《荷蘭月色》中的記載大相徑庭。

不過也好,遊人稀疏。

有些話說起來不必遮遮掩掩。

這個二十七八歲的瘦削青年,正是中關村科技大樓那邊BP機項目的研發人,丁倫。年前李建昆就想會會他,當時不趕趟,正值寒假,老家中原的他回家過年了。

“陳教授說,你搞那個項目,是為了攢錢自費留學。你們清華的留學名額這麼難搞嗎?信息通訊是重點科學,這領域的研究生還撈不到一個?”

李建昆不動聲色問。

他想了解的並非表麵答案,而是對方更深層次的出國欲望。

丁倫苦笑一聲,“太正常了。重點什麼呀,國外那邊更喜歡基礎科學的學生。”

那倒是。

近年來,類似CUSPEA項目和CUSBEA項目搞得十分火熱,前者叫“中美物理學聯合招生”項目,後者叫“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

究其原因,是1979年哥倫比亞大學物理係教授李政道,應邀來華授課,在中科大講學期間,招考了4名研究生去哥大攻讀博士學位,同年期末考試中,全班32人,4人在“電動力學”考試中考得第一、二、四、五名;在“量子力學”中都得到最高的A+成績;在“統計力學”中都得到A或A+。震動了全美大學。

此後我國基礎科學的高材生,格外受漂亮國的大學青睞。

這些學生過去,漂亮國會主動提供獎學金。

而我們的公派留學,雖然說每年都有幾千人,但平攤到全國的大學,包括一些機關單位,說實話名額還是太少。

無他,國家太窮,外彙奇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